美文网首页
《小学问》:怎样不被人带到沟里去?

《小学问》:怎样不被人带到沟里去?

作者: 念念1999 | 来源:发表于2018-10-27 10:40 被阅读31次

    今天是个难得的周末,阳光灿烂,不用上班,过敏也好了很多,老妈做的小米粥和煎饺都很好吃,心情愉悦,有动力把该做的赶紧做了然后收拾房间。

    正好看到《小学问》的“怎样不被人带到沟里去?”这个章节,一开始就抓住了我:

    从小到大,我们常听到很多人讲两种句式。每次听,都会隐隐觉得哪里不对,却又一时无法反驳。其一:“再这样下去,怎么得了?”其二:“如果大家都像你这样,那怎么得了?”

    比如说,你不爱收拾房间,可是架不住老妈天天唠叨:“连个房间都整不清楚,你这样下去,以后什么事都做不成!如果大家都像你这样,那家里岂不成垃圾堆了?”像这种说法,你要怪她无事生非吧,可你确实也有不对的地方;你要说她是小题大做吧,可人家说自己是以小见大;而就算你拍着胸脯保证说“我不会这样下去的”,对方又凭什么相信你呢?

    看到这段我简直要激动得流泪,这就是我家的日常啊!!!我和我妈吵架的大部分原因都是因为这个,不收拾家里乱糟糟的,我看着也觉得烦,可是如果我妈这样叨叨叨的一说,就算想收拾我也不动了,吸尘器一丢,瘫在沙发上玩手机,吵不过我还躲不过吗?哼,破罐子破摔,死猪不怕开水烫,看你怎么办!

    但是鸵鸟政策只是被动闪避,而且老妈说的这些话,听起来好像还道理满满的,那种有点不对又不知道该如何反驳的憋屈特别让人讨厌,该怎么破?

    原来,这个特别容易把人带到沟里的逻辑陷阱,叫做“滑坡谬误”:

    所谓“滑坡谬误”,就是对方看一件是不顺眼,可是这件事本身又找不出什么大问题,所以他就把这件事推向极端,来凸显其中的坏处,就像是把你放在一个滑坡上,从后面一推,让你“出溜”一下滑到沟里,本来没事也变成有事。

    而且,很多人在分析严肃的社会事件时,也会陷入这种滑坡谬误,社会上出点什么鸡毛蒜皮的事,都有一堆人跳出来说什么“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可是最后往往被证明是杞人忧天。

    滑坡谬误的存在,是因为人作为一种高级智慧动物,会有一种本能的“秩序偏好”,人们会特别喜欢谈趋势、谈走向、喜欢在变化与成长背后找出规律。因此,“循序渐进”这件事,往往会产生一种莫名的吸引力,以至于只要“看起来”是渐次延伸递进的关系,就会天然地具有说服力。

    书中举了几个例子,并用不同的排列方式改变了下说法,比如:

    思想改变行动,行动改变习惯,习惯改变性格,性格改变命运。

    命运改变性格,性格改变习惯,习惯改变行动,行动改变思想。

    习惯改变思想,思想改变性格,性格改变行动,行动改变命运。

    看起来居然都很有道理,毫无违和感!

    不是因为其中有什么既定的因果关系和逻辑顺序,而是因为只要一段话“长得”很像是有一种循序渐进的趋势,听起来就好像特别有道理。

    然后,书里还举了《礼记》中“修齐治平”的一段论述,我一直觉得这段话说得特棒,层次清晰条理分明无懈可击,堪称读书励志金句。

    可是,这里面的顺序关系,真的是必然的吗?这样有顺序关系的句子,说的究竟是一种实际规律,还是只是作者的期盼与推断呢?

    弄清楚这一层,你就会发现:

    滑坡谬误的结论倒不一定错,但是不具有必然性,所以不能当成严格的逻辑推导。

    书中提供破解了滑坡谬误的两个思路:

    1、回归效应

    2、集中议题

    好了,让我们回到最开始的情景,再次模拟一下老妈常说的话,这次我可有方法反驳了:
    “连个房间都整不清楚,你这样下去,以后什么事都做不成!如果大家都像你这样,那家里岂不成垃圾堆了?”

    “房间是需要整理,但工作也需要整理,人的时间精力有限,我只是选择把大部分时间精力放在工作上,不然怎么被评为优秀?而且每次乱得看不下去的时候我还不是主动收拾了嘛,再说,正是因为老妈你不像我这样,家里才不可能变成垃圾堆呢”

    哈哈哈,心情舒畅,知识就是解压良方,不过,“雄辩是银,行动是金”,过完嘴瘾还是要把该做的事好好做完,收拾房间去咯!!!

    ps:最后的最后,我也悄悄用了一下滑坡谬误,你发现了吗?_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小学问》:怎样不被人带到沟里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oirt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