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夕阳太暖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最近,有越来越多小伙伴开始重视学习,无论是在线付费课程,还是线下读书会,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都在开展,似乎我们进入了一个全民学习的时代。
而阅读,是学习中很重要的一个途径。
以前,我一直觉得阅读是特简单的事,随手拿来一本书就能读。要是读到一本喜欢的书,忍不住分享在朋友圈,也会收到许多朋友的留言讨论。
看,阅读多简单啊,人人都能读,只要有书就能读,它或许是门槛最低,性价比却最高的一种学习方式了。
但是读完一本书,就完成任务了吗?
现实常常是:然并卵。
你有没有发现,有时候读完一本书,回忆起来却说不出自己收获了什么?即使是跟朋友谈论同一本书,两个人对内容的理解也可能有特别大的差异。
不就是读书嘛?大家都识字啊!为什么别人的收获比我多这么多?难道真的是我脑袋比较笨嘛?
最近在读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给了我答案。
作者奥野宣之提出通过笔记读书法的四个方面,即“选书-购书-读书-记录-活用”,来提升阅读的能力,让书中的内容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
来源:《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01 如何选书&购书?
以前,我总喜欢找人要书单,推荐好书,往往书单越列越长,书却没能读完几本。
为什么?因为别人觉得好的书,你不一定感兴趣啊。
就像把一本电路书丢在一个文科生面前,对方大概也会一脸懵逼吧。
如果看书的时候瞌睡连连,又或者是纯用眼睛扫描,根本没有吸收入脑,那你还不如不读。
那应该如何选书呢?来看看书中介绍的几个方法。
列清单:
做法很简单,只需要随身准备一个本子,通过电视广告、朋友推荐、甚至是电视剧电影而得知的书名,都可以记在笔记里。只要是感兴趣的书,就把名字记上吧。
随想笔记:
“啊,有时间一定要好好研究一下心理学。”
“这个题材挺有意思的,好像之前听朋友推荐过相关的书。”
“到底怎么才能提高阅读速度呀?”
如果在你的生活中,常常冒出这些想法,就都把它们记录进笔记本吧!我们很难预测“怎样才能遇到想读的书”,所以也不需要尝试分类,相反,直接将灵感简单粗暴地记录在本子上就好。
另外,现在网络便利,可以利用起有道云、印象笔记等软件,不需要拘泥于纸质笔记。
找到“枢纽书”:
读书时,我习惯将书中作者提到的书都记录下来。这样的好处是,一旦你发现自己对这本书或作者特别感兴趣,就可以借助他/她的筛选,搜寻到更多同类的书。
不要小看这些简单的记录,它不仅能帮我们找到真正想读的书,在不断列表的同时,我们也能看清自己真正的读书需求。
只有从日常生活中取材,才能列出反映自己真正需求的购书清单。拿着这样一份购书清单到书店,要找的书就会一目了然。
02 如何读书&记录?
关于读书,作者指出:“当你以思想输出为前提去读书时,思想输入的质量也会有所提升。”
我曾经无数次听到别人建议“读书要带着问题去读”,当时我总觉得,哪有什么问题呀?我就是想多读点长长见识呀。
可事实上,只有明确你想从书里获得什么,搞明白什么问题,在阅读的时候,你才会将注意力集中在解决疑惑上。相反,如果只是被动、盲目地吸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多半收效甚微。
比如我最近对自己的阅读方法不是很满意,想要提高读书的质量。于是,我给自己制定了一个主题阅读计划,先是在微博,公号,豆瓣等平台,搜寻出一系列阅读相关的书,简单看一下评价进行筛选,最后整理出一份书单,然后开始一本一本读。
在阅读前,我只是带着“怎么才能确保阅读质量”的疑问开始。但通过同类书与书之间的对比与补充,问题会不断涌现,怎么提高阅读速度?读完后怎样做笔记效率最高?读英文原著到底应不应该停下来查单词?
在发现问题、带着问题找答案、阅读继续产生问题的过程中,我的阅读知识体系也在完善与升级。
在记录方面,书中推荐了一种“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也就是“摘抄+感想”的形式,重视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考。
这不是语文考试,没有必要去拼命思考“笔者想要传达什么”,我们只需要专注于对自己重要的部分,在书写的同时,整理自己的想法,将思考落实到纸上。
(图中○为摘抄 △为我的思考)起初开始做笔记时,我总担心自己写的想法太肤浅,特别是和原文对比后,更不好意思下笔。可当硬着头皮写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只有将自己的话与作者的话进行对比,才能观察落差与冲突。又或者是上豆瓣翻翻书评,发现别人竟然能看到不一样的角度,自己也会觉得恍然大悟。
而这一切的对比,都需要你先将感受真实地记录下来。
03 如何活用?
读书笔记记录了你对书的理解,以及你认为在那本书里,应该为自己所消化吸收的内容。所以,只要我们做好了读书笔记,就可以以参考读书笔记代替重读原书。这就是老师们常说的“把书读薄”。
另外,如果事先做好了读书笔记,当时的所读所想就可以直接打包好留在笔记本里。需要创意时,只要再读一遍读书笔记,就可以直接把笔记拿来作为创意素材灵活运用。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我阅读时的好伴侣——检索功能啦。
对于纸质书,我们可以制作检索用标签。如果一本笔记本中有若干本书的读书笔记,可以在写完笔记后再扉页添加一个目录,写上书名,再在相应书页的边缘涂一个消色块,正对书名所在的那一行。这样的话,不管多厚的笔记本,都可以像查字典一样轻松找到想看的内容。
而我更偏好电子版读书笔记,也有几个小技巧可以分享给大家:
a.kindle、掌阅等阅读软件和阅读器都提供及时画线和添加备注的功能,读完全书后,只需要点开笔记,就能看到自己标记过的所有内容。
b.给读书笔记加上标签,之后只需要搜索关键字,就可以立马对应到同类书籍。
c.在书中,作者推荐了一种记录格式,“笔记本编号/阅读日期/笔记类型/书名/作者/出版社”,而我自己习惯用的是“书名+作者”的格式,如下图。同一个作者往往会专注于一个领域,所以有时候只需要搜索作者名,就能得到关于同一个主题的资料。
检索功能能够帮助我们从海量信息中,迅速提取到所需,建立起一个“索引→读书笔记→书籍”的连锁链。
当我们想就某个主题写文章但又找不到切入点或材料的时候,可以通过检索关键词来一举获得参考资料。比如我检索“阅读”一词时,就会得到一个以读书或阅读方法为主的列表。积累多了,我们会得到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阅读是一件既简单又复杂的事,我们应该利用任何一个媒介工具获取信息,进行有效阅读,而不是纠结于一些形式。
阅读能力是一种竞争力,而在有效阅读的过程中,我们的信息获取能力也在提高,因为你需要主动去甄别书籍,然后不断的选择,强化训练自己,最终做到持续发现那些对你最有价值的内容。
这也是“同样一堆内容摆在不同的人面前,获取到的有价值的部分却有多有少”的原因。
最后,借用秋叶在《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请注意,这是另一本哦)的一段话结尾吧。
如果阅读只是看,没有和其他行动结合,这样读书就把自己变成一个容器,而不是搅拌器。容器的特点是只能装一点点东西,要进来新东西,就得扔掉一些旧东西,否则装不下。而搅拌器可以把不同的内容重新组织,变成更容易吸收的饮料,化为自己身体需要的营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