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孩子面对小的危险,就不能使其度过人生的大危险。
来自现实教育的报告指出,小孩子使用工具的能力很差,不能用刀削铅笔,上版画课时,让孩子带雕刻刀,马上就把手划破了。
削铅笔是电动的,玩具也多半是塑料制品,没有必要自己用刀做玩具。
但是,如果人一次也不体验危险性,也就不会产生回避这种危险性的智慧。
这或许有些夸张,但是可以说人类的历史就是反复与这种危险进行斗争的历史。
例如,过去的时候孩子喜欢爬树(当然现在很少见到孩子爬树),在父母看来这是一种危险,而对孩子来说却是有价值的冒险。
首先,孩子可以观察树的整体,判断自己是否能爬上去。
如果认为能爬,就会想到下一步的方法,确定从何处往上爬,那个树枝能否支撑自己的体重,需要确认的项目很多。
这样,当孩子根据自己的印象判断能够爬到树顶时,便决定进行爬树,当然有时也会从树上掉下来受伤。
但这是由于自己的判断不得法而产生的失败,这将成为孩子下一次成功爬树的反面经验。
然而,现在的孩子们几乎得不到尝试这种错误的机会了,用一句话来说,这就是父母过于保护的结果,是由于小型家族化与出生率下降,孩子的人数减少,父母对孩子过于关怀所致。
但只是考虑孩子的“安全”,孩子就不会更早地自立,就不能具有自己处理事务的能力。
例如,在观察幼儿起立行走阶段,栽跟头的现象经常可见,但是经过几次吃过苦头之后,孩子便不知不觉地掌握了平衡,可以一个人行走了。
如果父母抢先行动,孩子一摔倒马上扶起来,反复这样做的结果会如何呢?
不仅孩子需要花费更长时间才能学会走路,而且稍微长大以后一摔倒,也不想自己爬起来,磨磨蹭蹭地等着别人来帮忙。
当然,没有必要让孩子平白无故地去冒险,在生活中存在着许多培养孩子在父母不在的情况下自己去克服一定程度危险的机会。
如果孩子要求“想与小朋友一起去动物园”,大人有必要提醒其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
例如“到了那里之后,一定要给家里打电话”,如果采取“远距离操作”的方法让其出去,孩子反而会出乎意料地遵守约定。
在一次夏令营的活动中,我们就采取让学生在旅行中晚上在当地旅馆集合的方法,让学生制定计划,有时他们乘错了车,出现过失败,这也是作为让学生自立的一种训练,也是一种很好的体验。
孩子未必一辈子都能在安然的环境中生活,应当尽量让他们经受各种体验,增强适应能力,这也是父母所应尽的责任。
以前,有一个小学发生了六年级的男孩子在学校玩火的事件,险些弄成了火灾。
这个孩子淘气的原因,实际上是在理科的实验中,有生以来第一次用火柴点火,觉得有意思,便点火柴玩火。
这也就是说这个孩子直到六年级才有“划火柴的体验”。
在一次给二年级的孩子火柴、报纸和干树枝,进行实验授课的活动中我们,让孩子们在校园内点火热饭盒。
可是,不出所料,有的孩子几乎点不着火,有的孩子怕火,也有的孩子带着白手套划火柴;还有的孩子划了不知多少根,火柴盒都空了,还是划不着,就算好歹把火柴划着了,却由于把报纸平铺在地上,仍是点不着火;甚至有的孩子直接将划着的火去点粗的干木头。
在煤气炉和洗澡都是自动点燃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缺乏“划火柴的体验”也是正常的。
对孩子缺乏这种体验的更加夸大的原因是,母亲担心地说“火柴危险,让你爸爸来点”。
并且,孩子点燃礼花时,也是有父母来关照把蜡烛点着后再让其点火。不仅这种“划火柴的体验”不足,在生活上缺乏“基础体验”的孩子也特别多。
这些基础体验不足的孩子的一个共同点,概括起来就是“感觉”迟钝。
但是,锻炼这种“感觉”关系到孩子对自己将来的生活的信心,在生活变得过于方便的现代社会,积极地为其提供更多基础体验的机会很重要,例如,让其参加野营旅游就是一种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