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扎特是公认的音乐天才,7岁时就开了个人音乐会。更令人吃惊是,早在5岁时,他就能准确分辨任何声音。甚至连磨牙、放屁、打哈欠,他都能听出个逗瑞米来。
从莫扎特看,似乎“天才之所以是天才”就是因为他们天赋异禀。但2014年,日本京都大学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当时,他们招募了24个孩子,这些孩子从两到六岁不等。在严格训练一年后,这些孩子全部具备了莫扎特的辨音能力。对此,他们发布了心理学研究报告。
原来,莫扎特所谓的天赋,其实也是训练的结果。要知道,早在他4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已经全职教他音乐了,其训练的强度甚至比这些孩子还要高。
但光苦练就能成为天才吗?
我们经常也能遇到小孩练琴,他们每天也练很长时间,但进步往往很慢。
而且我们也在要作题、跑步、下棋或者写文章,可为什么既没有成为学霸、健将,也没有成为象棋高手或者作家?
那是因为,我们进行的是无目的训练,而非刻意训练。
本杰明·富兰克林是美国建国四大伟人,早年他受到的教育极为很有限,但贫困的生活反而使他更渴望写出好文章。
但以他当时的水平,能够写出通顺的句子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因此,他就特别留意自己喜欢的文章。
一次,他偶然发现了一本名叫《观察家》的杂志。他发现这本杂志不但质量高,而且文章就是他希望的那个样子。
但他又不认识这些作者,该怎么办?于是,他就依照杂志的题目,采用了类似临帖的方式进行大量的仿写与比较。
他们是怎样措辞的?我又是怎么措辞的?我写的和他们比较,有什么好有什么不好,为什么人家的更好?
可当用词水平提升后,他感觉自己的文章还有哪里不对劲,于是他就逐行进行分析,最后发现,原来是问题出在谋篇布局和结构逻辑上。
于是,他又把杂志上的段落打乱,然后重新梳理。
如果我写,会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人家为什么会采用那样的顺序?
在不断揣摩和研究下,富兰克林终于成了美国历史上最受尊敬的作家。而他的《穷查理宝典》至今畅销不衰。
总结一下,对于写文章来说:
一、天才是练出来的。
二,我们常进行的是无效训练,但只有有目标的训练才能让我们进步。
第三,对于天才的训练,有目标还不够,必须不断地揣摩别人成功的原因,找到具体的差距才能使我们获得更大的进步。
感谢您的支持与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