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研,思行合一之法。善研者善思,思而不解,以行觅道也。
【译文】
钻研,是思行合一的方法。善于钻研的人善于思考,如果思考不能解决问题,就应该用实践去寻觅方法。
【原文】
研者三态,一曰惑,二曰求,三曰好。人之识世,不知而惑,惑而生奇,奇而察且思,以解惑。惑不得解,进而生求,求而行之,细琢之乃得。知之求之而足,然生新惑,求而解之,持而成习,每生惑必研而后甘,是为好也。好者恒一,甚者穷其生以志研学,大成多自此发矣。
【译文】
钻研者有三种状,一是迷惑,二是探求,三是好学。人初识世界,不了解因而产生迷惑,迷惑就会生出好奇之心,好奇就会观察思考事物,以此解决心中困惑。困惑得不到解决,就会进一步产生探索心理,探索后就会用实践求证,仔细琢磨后就能有所收获。了解后求得事物的原理就会满足,然后又会产生新的疑惑,继续探索、解决问题,持之以恒就会养成习惯,每逢有了疑惑就必然要去钻研然后尝到甜头,变得好学不倦。好学的人有恒心且专一,甚至有的人穷尽一生致力于研究学问,许多成功者就是这样诞生的。
【原文】
何成研之心?乐。知之不及好之,好之不若乐之。孔子之言不虚也。自古学分两派,力苦者非苦学而不成,主乐者倡乐学易得。其实误也。主苦实非学之苦,乃大学无志难成,无实功不达。主乐亦非学而求乐,乃学而有成,合乎本心。若二者合一,则研学必不畏苦,先苦而后甘。刻苦之深,则胜而愈甘。
【译文】
如何才能有一颗钻研的心呢?乐在其中。“知之不及好之,好之不若乐之。”孔子的说法不假。从古至今,学习分为两派,主张勤学苦学的人,觉得如果不刻苦学习,就不能有所成;主张快乐学习的倡导快乐学习,以后更容易有所收获。其实是各有误区的。苦学并不是学习本身之苦,而是心无大志不刻苦钻研就难以获得大学问,没有扎实的功底就不会有成就。快乐学习不是单纯从学习中获得快乐,而是学有所成,合乎自然之道的快乐。因此,如果两者相结合,就不会畏惧钻研之苦,先苦后甜。越是刻苦,取得成就时会觉得更加甘甜。
【原文】
欲研学者基三问,生问析问解问。善思而生问,问人问己问籍,问而不得,行以求,此曰学问。
行而生问,深思以求解,此为析问,生问之因众,故分而一一理之,觅关要之机路。其思需缜且密,深而达,至行而验思之真。非一日难成析问之习,非经年难育析问之行。
解问,研学之标也。问自生境来,解问以入境。问以笃行,行而问解,践行不息,解问不止,是以学问无止境。
【译文】
想要研究学问的人就要立足“三问”——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善于思考的人就会发现问题,向他人请教、自我思索,或在书籍中寻找答案,如果寻找不到,就会通过实践行动探索。这便是“学问”的由来。
在行动中产生问题,深入思考来寻求答案,这是分析问题。问题产生的因素很多,因此要分解后一一推理,寻找关键紧要的路径。思维要缜密,深刻而精辟,再以实践来检验思想的准确性。分析问题的习惯不是一天能养成的,只有经年累月才能培养出分析问题的实践能力。
解决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目的。问题从生活情境中产生,解决问题也要代入情境进行思考。有了问题要以笃行解决,以实践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践行不停息,解决问题的道路没有止境,这便是学问无止境的意思。
【原文】
研学需三合,天合地,地合人,人合天。一合在人之时缘,二合在人文之境,三合在人之慧灵。时至境达人杰,研多有成。
【译文】
研究性学习需要三合。天地合一,人地合一,人天合一。第一合是人在合适的时间,第二合是在于人文环境,第三合凭借的是人的智慧与秀灵。天时地利人和,这样的时代往往大多研究都会有成就。
【原文】
研学本自学之行法,今人多灌输而教,遂大成者渐失渐减。是以,欲志学而大成者,当思研学也。
【译文】
研究性学习其实是自学的实践方法,今天的教育多是灌输教导,导致有大成就的人渐渐减少。所以,想要立志成就一番大业的人,就应当认真思考研究性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