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无意看到北师大陈建翔教授公众号,提到全国首家“量子教育实验室”即将成立,据说量子教育不是一刀切的教育,是传统教育的补充和辅助,能真正按个体天赋差异,因材施教,静待花开。我很进一步深入了解,并且觉得,这一部分,还是应该由家庭来完成,再怎么改革,个体性还是需要家庭来配合。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在网上继续搜索相关的资料。后来,看到陈健翔教授的论文,却无法打开阅读,感觉很遗憾。
这件事,我已经接近忘记。
昨天早上不知怎么就突然又想起,并且想到孩子有*网的账户,可以下载学术论文。于是,我跟他提出,请他帮我下载几篇论文。他起初没听清楚我要找什么论文,就说学术论文没有专业背景恐怕很难读懂。我跟他解释我要找的是跟家庭教育有关的。他知道我这些年对这方面的内容感兴趣,也一直在做相关的探索学习。所以,听清楚我要的是家庭教育方面的资料,让我把具体名字和学校说给他听。
然后,我又把这件事暂时忘了。直到昨晚,手机微信收到他发给我的PDF文件,我才想起这件事。当时,我们一墙之隔,坐在自己的电脑前各忙各的。给他回复信息,然后打开他发了的文件,我有一种错觉,好像他还在千里之外的学校读书。
今天,我阅读学习了一篇论文。然后忍不住跟他握手,说十分感谢他帮我下载的资料,对我非常有启发。他听了很高兴,问我还想下载什么论文,他可以继续帮我下载。我说暂时不用,那些资料,我看得很慢,需要慢慢消化。他让我再想想还想了解谁的论文,趁他有时间,帮我下载。我再次表示,先把手头上的资料学习完再说。
感谢孩子帮忙,也感谢自己这种顺藤摸瓜的自主学习习惯。
所知越多,感觉未知越多,余生继续慢慢沿着自己的主题探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