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为自己死后的场景做规划。如果走的太早,把能用的留下,不能用的也不做什么医学研究,火化,丢弃在某个垃圾桶便好。如果寿终正寝,便一把火了了,找个大胆的,随便找个地方撒了。
关于第一种结论,还是有纠结的,毕竟中国人是比较注重死后灵魂的,对“死亡”这个字又不能正视,避而不谈。不知是哪位先知灌输给了一种思想,人死后某种器官缺失,在来世投胎时,身体会残缺。为此,在考虑死后问题时,会把强加的来世代入这一辈子的计划中,怕灵魂带着肉身的残缺经历一世又一世,又暗自佩服过肯做遗体捐献的英雄,敬佩他们想的开的牺牲精神。
不知怎的,今晚突然茅塞顿开,或许受《历史文化的全息影像》影响,又或许内心始终有一份坦然,对于“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宝玉和“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信条从青少年时期便多了一份挚爱。人性的洒脱便有一条:“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果真赤条条的来了,灵魂赤条条归了位,也有人恐怕就剩一坨肉身,化作春泥更护花了。但讲究的中国人,不管是三伏天,还是严冬腊月,在人的身体尚存一丝气息的时候,会里三层,外三层的套几层寿福,衣服绫罗绸缎,颜色乍蓝,艳红,活活一个影视剧中伸着胳膊蹦蹦跳的鬼形象。但人死后却也是个个祥和,安静,比起出生时的聒噪,死后有一种经历人生种种之后的和气。
对于第二种,死了找个大胆的,带着骨灰给撒了,最好也不要浪费一个盒子,一次性食品袋最省钱省事,关键在于,不用浪费一块地,每逢佳节总要浪费亲人们的时间和精力,特地奔走。如果他们真的有心,看到路边的野花开了,想到是妈妈来看她了,路边风扶动叶子,那便是遥远的亲人,托着风,窃窃私语的思念、祝福与守候。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说某国一项新研究,人死后,遗体火化后,把骨灰做成水晶饰物,留给亲人带在身边,当然制作成本太高,现下还未流行,虽然他们打着绿色环保的旗号,毕竟人死后,被人们赋予“鬼”的幽灵,是一个可怕的东西,甚至有人在鬼上身后,会骂骂咧咧,!全然不顾那个鬼可能是他的爹娘或者兄弟姐妹,人一旦比鬼还软弱,那是赶不走的,但人如果比鬼硬气,那鬼便自己吓跑了。
杨绛先生在《走在人生边上》谈到“鬼打墙”的时候也说过,大意是:那人便点了他的烟锅,坐在路边也不走,边抽烟边骂,起初的害怕劲散了,人也精神了,骂够了,那鬼打墙也就消失了。所以人与鬼之间的也挺滑稽,人怕鬼,鬼得意,鬼怕人,绕着走。
人心中的鬼,或是鬼中的人,那是活着要应对的事情。
如何看待死亡?如何正视死亡?如何在死后做个有灵气的鬼?这个问题的答案足以帮我们正视人生的舍与得,让我们做个有高度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