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
心理学:内心感到孤独的人,是因为内心需求从小就没被满足过
许多人认为越长大越孤独,其实孤独并不是长大后才有的感觉。在我们小的时候,不知道如何准确定义孤独的感觉。等我们长大后有了足够的认知,我们才意识到孤独的感觉。换言之,并非所有人都有孤独感;但是内心有孤独感的人,基本上从小就有了。心理学研究发现,个体早期的客体关系与孤独感密切相关。在早期客体关系中,有着良好的互动的个体,长大后孤独感会更少。在早期客体关系中,内心需求得不到满足的个体,长大后会有更强烈的孤独感。
❤❤早期客体关系与孤独感
❤客体关系理论
客体关系理论认为,婴儿与主要照料人的互动,对婴儿的心智成长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我们说婴儿生来不是孤独的,他认为母亲是与自己一体的,他甚至认为天地与自己也是一体的。婴儿在与母亲的互动,与自然环境的互动过程中,逐渐有了对世界的理解。婴儿能够得到及时的照顾,在婴儿看来不是一个好母亲的原因,而是觉得自己特别可爱、特别优秀、特别强大。婴儿的自信感来源于,一个会思考的母亲。然而,并没有完美的母亲。在与母亲的互动中,就会让婴儿产生孤独感。
❤孤独感的产生
哪怕是一个训练有素的母亲,一定会有疏忽的时候。当婴儿的需求不能得到及时满足时,婴儿突然意识到自己并不是“全能的”,突然意识到“母亲跟自己不是一体的”。婴儿的情绪是两极化的,在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感到孤独、无助、弱小、脆弱。长期得不到及时满足的婴儿,就会变得越来越自卑,认为自己不够可爱、不够优秀。等他们长大后就会越来越孤独,不是别人嫌弃自己,而是害怕自己被别人嫌弃。他们总是同他人保持距离,害怕自己的需求不被认可。
❤❤内在需求与孤独感的关系
❤内在需求与自我认同的关系
一个人对待内心需求的态度,与对待自我的态度是一致的。如果一个人能够悦纳自己的内在需求,那么他对自己是认同的、肯定的,抱持开放、乐观、积极的态度的。如果一个人忍受不了自己的内在需求,那么他对自己是自卑的、否定的、不耐烦的。比如,我内心的需求是一辆车,但是我的条件限制了我的需求。一般人会怎么处理呢?对于一般人来说,就是要通过努力工作、努力奋斗来满足内心的需求。可是对于自我认同感差的人来说,就会压抑对这辆车的需求,假装自己用不到车或者认为自己不配这辆车。
❤自我认同与孤独感的关系
自我认同感强的人,会更加的自信,内心的孤独感就会很弱;自我认同感越弱的人,内心会很自卑,孤独感也就越强。有时候我们觉得孤独,是因为我们对自己保持一种否定的态度,忽视、怠慢我们内心的需求所导致的。比如,当孤独感来袭的时候,我可能忽视了社交的需求。可是我觉得一个人会更舒服,没必要社交。这其实是在压抑自己内心的需求,从而逃避更严重的问题。如果我能够肯定自己的需求,当孤独感来袭时努力满足内心的需求,就会摆脱孤独。
❤❤学会悦纳自己的需求,才能摆脱内心的孤独
❤平心静气的理解自己的需求
当孤独感来袭的时候,想一想自己到底需要什么。要建立这样一种思维模式:孤独感来临,意味着内心的需求受到压抑。你需要做的就是让自己保持放松,想一想你到底哪部分需求被压抑。试着理解内心的需求,反复问自己“我到底想要什么”。这个过程可以天马行空,不要考虑现实条件如何,只是单纯地通过内在需求来了解自己,想一想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在我们小的时候,内心需求通常是向父母倾诉。可是父母未必每次都会理会我们的需求。我们的需求被忽视、怠慢,甚至是被否定。长大后面对内心的需求时,就会如同父母那样不耐烦。
❤学会肯定自己的需求
学会肯定自己的需求,是对自我的一种认可、一种自信。先不要管你能否实现内心的需求,先来学会肯定你的这些需求。我们内心之所以会感到孤独,就是因为压抑了内在的某种需求。比如,你内心特别想去打游戏,可是就是不让你去打游戏,你会不会觉得特别痛苦?是不是觉得其他任何事情都没意思了?是不是觉得特别孤独、无助呢?学会肯定自己的需求,就是要正视自己的需求,而不是一味地压抑自己的需求,甚至是否定自己的需求。
❤努力实现内心的需求
知道自己内心的需求是什么,学会肯定内心的需求,下一步就是努力实现自己的需求。不管你想要什么,都要通过努力奋斗才能得到。在我们小的时候,想要什么东西都是伸手问父母要。等我们长大后,心里想要什么就要学会自己争取。比如,你需要车子那就好好工作去实现;如果你想要好的工作,那就刻苦学习、努力提升自己;如果你想要和喜欢的人在一起,那就努力追求对方。当你身体的方向与你内心需求的方向一致时,你的孤独感就消失了。
总而言之,正面处理内心的需求,才能够摆脱孤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