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称“老庄”。林语堂谓:“庄子的举止庄严高雅,言语活泼坚实,思想主观深奥,而外观却又极其古怪。”又谓:“老子以箴言表达,庄子以散文描述;老子凭直觉感受,庄子靠聪慧领悟;老子微笑待人,庄子狂笑处世;老子教人,庄子嘲人;老子说给心听,庄子直指心灵。”其说颇得庄子之风貌神韵。
2.庄子学问渊博,鄙视富贵,愤世嫉俗,主张自然无为,提倡齐万物、一死生,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庄子的个人追求已经超越了世俗中的各种价值判断,他的理想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庄子具有诗化的人生态度和澄澈的诗性智慧。
3.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一方面与他生活的环境相通,另一方面也与他读过的书联系在一起。书籍可以让人超越有形的物质空间。而向无限的领域升腾。
4.庄子所理解的生命应该是“无为”,顺乎自然之理的生命。“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刻意,不强迫,不纠缠,外在的社会规则应该顺乎人本然的天性,否则人的生命就被异化了。因此,庄子对漆园吏这一官职感到深深的厌倦。
5.激愤往往会促成信仰。当这种饱含激愤的信仰被一种通达的观念洗礼之后,就会转变为一种平和自然的心态,转而以一种超然世外的眼光去审视混乱的时代。
6.庄子大约21岁时担任了蒙城的漆园吏,32岁辞去了漆园吏职务,此后开始了时断时续的漫游生涯。
7.庄子素来鄙视监河侯的为人,但此时却不得不对他刮目相看了,朗声道:“天道原本非常广大,无所不包。人生天地间,原本是天道的见证者和体验者。但是,人因为自身的贪欲、自私,逐渐抹去了自身天道的印记,让自己逐渐变得偏狭,生命的境界越来越狭小。天道与元气共生,道之所存,气之所存。一个人逐渐远离广大的天道的过程,就是逐渐告别元气和生命的过程。
8.“是有用好,还是无用好,不能一概而论,它们是随着时机的不同而有别的。有的时候有用会给自己造成危害,比如栋梁之材,它很有用,但是因此它会很早被人砍伐掉,失去自己的生命,这时候就是有用不如无用。有的时候无用会给自己造成危害,比如一只不会鸣叫的大雁,它无用,所以被用来供人烹食。这时候就是无用不如有用。作为一个人,在处理有用与无用这两者的关系时,不应该固守一成不变之则,而应该根据时机的变化而变化。当有用有害时,那就处于无用的一面;当无用有害时,那就处于有用的一面。想要做到这点,最好的方法就是顺物自然,随着时机的变换而自然变换。
“先师老子说:居住要善于选择有利的地方,心境要善于保持平静,交往要善于宽厚待人,言语要善于维持信用,从政要善于治理人世,做事要善于发挥才能,行动要善于掌握时机。顺境之时飞黄腾达,如龙高飞;逆境之时潜伏隐匿,如蛇游走。到底是像龙一样飞,还是像蛇一样游?没有一定之规,需要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众弟子心下明了:人生在世,何必去思考自己有用还是无用?人最要紧的,不是要去固执地成为有用之人或是无用之人,最重要的是保持自然的心态,这样才可以享受逍遥自在的人生。
天生我材必有用,无用也不必恐惧,有用也不必欢喜,自然就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