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1906《沉默的大多数》

201906《沉默的大多数》

作者: 香树维拉 | 来源:发表于2019-07-05 19:44 被阅读0次

    # 王小波 《沉默的大多数》

    ## 人名卡

    王小波(1952-1997),中国当代学者、作家。代表作品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等。

    来自百度百科的词条

    他的人生经历,少年时在北京读书,初中时革命开始,后去了云南。27岁时考大学回到北京,28岁时开始发表作品。

    也因为写作和李银河结缘。追求她。1980年结婚。

    李银河1982年去美国匹兹堡大学留学,王小波1984年也去了这个学校。然后两人一起于1988年回国。

    回国后,李银河去了社科院,王小波在清华大学和人民大学做过讲师。1992年辞职,正式做自由撰稿人。

    1995年11月李银河去剑桥大学做访问学者,1996年4月王小波心脏病突发去世,45岁。

    ……convert

    看他的人生经历,我想到两件事,一是对于写作还有思维的追求,是他不曾改变的内在驱动力。这点,在他写自己在云南时深夜读书也有所展现。

    还有一件是他的婚姻生活,也像李安,钱钟书等人一样,有真心欣赏他的优秀伴侣。不但心心相印,还能相携前行。多年不改,真是幸福的事。

    想想他如果不曾去世,现在也不过才60多岁,还很年轻呢。不过这已是事实,只好劝慰,人生在于密度,不在长度。

    ## 书的内容

    以前看谁说,读他的书,最好先读散文,再读小说,免得读不懂。

    在每日一文里看过一些谈生活的小短文。这次系统的看《一直特立独行的猪》和《沉默的大多数》,两者非要区分的话,前一本谈生活更多,后一本谈治学更多。

    人如何成为他自己,以及知识分子和社会。

    ## 卡片

    仍然以关键词回忆为先

    如下:

    人是成长还是呈现

    科学是变化还是呈现

    写作让写作进步

    虚无与有

    癔症与生活

    乌托邦与万千大脑

    思考智慧现实的大脑与未知的可能

    对同性恋的科学态度

    对于他自己小说的解释

    老人与海对于强者的赞美

    ##反常识卡 社会学家的科学态度

    > 一个人的成长大体受到三种力量的左右:他父母的意愿、他的际遇、他本人的意愿。而一个人成为同性恋者不是因为父母的意愿,也不是他自己的决定,而是一种际遇。就算这是遗传决定的,一个人带有何种遗传因子,对他自己也是一种际遇吧。既然这不由他本人决定,同性恋就不是一种道德或者思想问题。

    这是他书中说到自己的研究时的解释

    这个解释非常的理性,客观。

    在许多文章里他都提到文学工作和社会工作都是面对全人类的,是科学的,或是超越现状的,而不是被道德思想绑架。

    他用理科生的缜密逻辑,证明了用道德或思想来绑架这些人文科学的工作,是多么的无趣和反智。

    这其中,这一段,我印象最为深刻。

    ## 金句卡 我看到一个无智的世界,但是智慧在混沌中存在

    > 混沌。而已经讲出的话则被人们一再重复,结构分明地架在混沌之上。我看到一个无智的世界,但是智慧在混沌中存在;我看到一个无性的世界,但是性爱在混沌中存在;我看到一个无趣的世界,但是有趣在混沌中存在。我要做的就是把这些讲出来。

    >

    这是他对自己小说的解释。

    我看了他出版的书的漫长前言,里面有别人写的推荐语。但实际上,他自己的这三句话就够了。

    ## 反常识卡 作者对自己的认识是否是可变的

    > 作家写自我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把自我当做 subject,一种则把自我当做 object。我不是在卖弄自己懂几句洋文,而是在这方面中文没有特别贴切的相应词汇。假如把自我看做 subject,则把它看成是静态的、不可改变的,是自恋、自足的核心。若把它看做是 object,那就是说,自我也是动态的、可以改变的,可以把它向前推进。我们国家的文学传统,有一半来自传统文化,另一半来自前苏联,总以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自居,想着提升和改造别人的灵魂,炫耀和卖弄自己的灵魂。不知为什么,我不大喜欢这一点。相比之下,我很喜欢福柯的这句话:“通过写作来改变自我。”这也是我的观点。所以一在书里看到以自我为中心的种种感触,我马上就有不同意见。

    >

    这一段话有点绕,

    可以对照另一段

    > 一种说,科学是出于求知的努力,是永不休止的学习过程;另一种则认为,科学原质是天生所有的,后天的求学乃是养浩然正气,凡有助于正气的,可以格致一番,而不利于正气的,则应勿视勿听,以求达到思无邪的境界。

    >

    我们谈成长型思维,可是很多时候,看待事物的眼光却还是静态的。

    这种差别,非常非常非常的巨大。

    你觉得自己在成长。

    可是当你去写作时,故事里呈现的那个人,是怎样的?

    当你去学习时,你面对的知识,是怎样的?

    这两段话说的是一个意思,连接着人对世界无穷的好奇与永恒的追求。

    ## 金句卡 活人头脑里的智慧更让人报有无限期望

    >一个知识分子在面对文化遗产时,必定会觉得它浩浩洋洋,仰之弥高。这些东西是数千年来人类智慧的积累,当然是值得尊重的。不过,我以为它的来源更值得尊重,那就是活着的人们所拥有的智慧。这种东西就如一汪活水,所有的文化遗产都是它的沉积物。这些活水之中的一小份可以存在于你我的脑子里,照我看来,这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保存在文化遗产里的智慧让人尊敬,而活人头脑里的智慧更让人抱有无限的期望。我喜欢看到人们取得各种成就,尤其是喜欢看到现在的中国人取得任何一种成就。智慧永远指向虚无之境,从虚无中生出知识和美;而不是死死盯住现时、现事和现在的人。

    >

    >人类向限度屈服,这才是真正的失败。

    >

    这两条,一是说对待传统文化,一是说老人与海。

    ## 其他

    除了这些有趣的思想,他的书好看,还在于他的行文非常的美。有活泼,坦诚,和瑰丽的想象力和幽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906《沉默的大多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plyh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