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从谢利·卡根的《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中看到一个观点:人活着既要有大目标,又要有小确幸。 理由是这样的:大目标往往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精力,还要有外界天时地利人和的加持,如果失败了对人的打击也很大;小确幸虽然很容易做到,但一天到晚沉溺于此,又不能取得人生的成就。
从某个角度来说,这种人生观投就是一种人生投资组合。 大目标就像是股票,而小确幸就像是国债或者定期存款。至于两者到底要如何配比,则取决于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偏好等因素。有人上进心爆棚,心里只有大目标,可以为此倾其所有;而有人则在动手前先反复比划掂量,动手时担心失败了人生就此黯淡无光;大多数人则是两者兼而有之,既想干番大事,又担心失败。
人的时间、金钱、精力如同人生这场投资的资本,一心想要实现大目标的人自然可以在高风险项目上投入全部资本,而患得患失者则更适合去追求小确幸,至于出于两者之间的人,则综合两者,调配属于自己的比例,所谓“心有多大,梦有多大”。
(二)
等等……大目标和小确幸到底是什么?
小确幸,必须是“基本上已经确定的幸福”,比如看个电影、吃碗牛肉面,都是举手就可以做到的事情,否则就无所谓“确幸”了。
大目标则是个依赖于提问者自身情况才能回答的问题。
已经实现的当然不是目标。即使是小确幸,离现实很近,但也还不是现实。 完全不能实现的也不是目标。目标必须能够被变为现实,否则就是白日梦。 对于有些人来说,生活条件本来就不错,可能买个房买辆车连小确幸都算不上;但对那些自身条件没有那么好的人来说,可能脱离贫困实现小康都已经是跨越阶层的巨大胜利了。
(三) 一般来说,目标越大,越接近于白日梦
但到底是不是白日梦,很多时候又不是事前可以判断的。事前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办成了,事前认为没问题的事情黄了,都是常有的事。
所以很多时候,上面讲的那些东西只能说是纸上谈兵,该动手做的时候还是得动手做,哪怕事前完全无法判断也要动手做,要有一点“不管三七二十一,做起来再说”的勇气。 想要避险固然是好的,但是如果避险避到了“哪怕一点风险都不愿意承受”,那最终的结局也就只能是“一事无成”。
事实上,人不仅常常不得不承受适当的失败的风险,还常常需要遭受一些“自然而然”的失败——不是那种自己制造出来的无谓的挫折,而是“权衡之后,尽力而为”仍然遭受的障碍,曲折和失败,不论这种失败是否在自己之前的预测范围之内。
(四)
再说开一些,不同的目标,成功的可控性也不同。 有些评判标准越主观的事情,能够做到哪一步,越是要看运气,也越依赖于人的选择。
这方面说烂了的例子就是作家和画家了:自己的作品在生前不被人看好,身后却被人从故纸堆里翻拣出来大受追捧,让后人在享受了作品带来的精神愉悦以及可能伴随而生的极大商业价值后,叹息一声作者本人怀才不遇之类的话……有时想想,这些后来的欣赏者也是颇有几分站着说话不腰疼,甚至是得了便宜还卖乖。
主观性很强的领域,目标的达成有赖于社会成员的承认,但这有时又是高度不可控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