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来都是一个随性的人,感性大于理性,虽然近几年来由于工作的原因,更多的跟数据打交道,迫使自己的思维变得严谨而逻辑分明,但终究不是一个事事都喜欢条条框框的人;我经常有七七八八古怪陆离的想法蹦出,但想法也只是停留在想法而已。
也许从来都没有想过要重新整理自己的人生,直到每天被生活中的琐事追着跑,被工作中的任务压得喘不过气,到头来还被领导评价为不是事情太多,而是你自己的效率太低;对于一个做什么事都有点完美主义都喜欢跟自己较真的人,关于怎样找回人生的秩序感,始终困扰着我。
而先生则不同,虽然他也曾把生活过的乱七八糟,经常自己也不知道自己一共买了多少件衬衫,但脑回路却异常的清晰,很羡慕他的脑子里永远装着简单清爽的一二三;而他说,这本<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是成功影响他人生的一本书。
通读并认真的做了笔记,发现这本书,的确和外面那些乱七八糟的提效手册不同,或许说不应和那些所谓的爆款文章比较,比如看似励志,实则不负责任的"这十个习惯收益一生...","女孩子优秀的十个表现...",又或是贩卖焦虑的"每天读完一本书...",却不告诉你为什么要读;或许完全没有可比性,且不应该和任何不问需求的教人提效的各种清单做比较。因为这确实是一本引导我们从自己的内心出发,而找到自己的愿景,并付诸实践的指导手册,下一步,希望我也可以将其中的原则一一落地,开启一段新的旅程...
要完成最渴望的目标,战胜最艰巨的挑战,你必须发掘并应用一些原则或自然法则,因为它们恰好左右着你苦苦期待的成功。
史蒂芬.柯维博士主张的这些原则,恰恰是跟我们主流文化的惯例相违背的,或者说想要实现,遵循这些规则,就需要克服人们往往最容易产生的一些心态,行为或者思维方式(比如恐惧感和不安全感,功利主义“我想要的现在就想得到”,谴责和抱怨,渴望理解却无法聆听,只接受仅有的共识,而抗拒无法认可的分歧等等);而真正践行这些原则,将会使我们收益,过上开挂的人生。
每个人的思维方式都是那么根深蒂固,仅仅研究世界是不够的,还要研究我们看世界时所戴的“透镜”,因为这透镜(即思维方式)往往左右着我们对世界的看法。
柯维博士用大量的篇幅来阐述思维方式的重要性。思维方式是指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思维方式不是客观事实,而体现着一个人本来的价值观。
如果把思维方式比作地图,那么没有经过现实情况验证的地图可能是“错误”的地图,正如,你拿着一份标着“芝加哥”,实际却是底特律的地图,你将永远不会找到你要去的目的地。
而我们从不怀疑地图的正确性,甚至意识不到他们的存在,我们理所当然的假定自己的所见所闻就是真实的世界;我们的态度与行为也源自这种假定,对事物的看法决定着我们的思想与行为即立场决定观点。
如果你拿到了一份错误的“地图”,你就需要进行思维转换;这也是为什么想要改变如此之难,因为即便我们改变了我们的行为和态度,我们的思维方式仍旧那么根深蒂固,秉着原有的思维方式,改变行为和态度既艰难也不彻底。
梭罗 Thoreau 曾说过:一棵邪恶的大树,砍他枝叶千斧不如砍他根基一斧。行为和态度就是枝叶,思维方式就是根基,抓住根本才能让生活出现实质性进展。
有些思维方式的转变是立刻发生的,比如你突然知道了原来不了解的隐情,那么看待一件事情的态度可能随即发生转变,但有些思维方式的转变历久而缓慢持续。
这就需要我们建立以原则为中心的思维方式,以品德为基础,由内而外的实现个人和人际效能;原则如灯塔,比如公平,诚信,正直 ,善良 是经过历史的检验,长盛不衰,不证自明且不容动摇的自然法则。
人类成长的三个阶段(成熟模式图):由依赖到独立再到互赖。
情感上不能独立的人价值和安全感都来自他人的看法;
情感上独立的人信心十足,能自我管理,不因他人好恶而影响自我价值评价。
接着,柯维博士阐述了7个习惯的关系是一个递进的由不成熟到成熟的一个过程,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三个习惯的建立帮助我们从依赖到独立,而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三个习惯带领我们从独立到互赖,最后不断更新伴随我们不断进步。
7个习惯基于原则,是品德的基础。
任何事都是两次创造而成,第一次创造强调“你是创造者”,第二次创造谈的是“第一次创造”,接着就需要忠实于自己积极的第一次创造。
习惯一:积极主动讲的是刺激与回应之间,由于人类特有的天赋 - 自我意识,想象力,良知和独立意志,人们具有选择的自由。
生活是一本书,而你就是它的作者。你决定了它的情节和步调,而且你-只有你-在一页一页地翻着它。
--贝丝.蒙德.康尼
美国小罗斯福总统的夫人曾说过,除非你愿意,否则没人能伤害你;而 最刻骨铭心的伤害并非悲惨遭遇本身,而是我们竟然会放任这些伤害戳在我们心上。
人们可以通过主动选择直接控制一部分问题,比如习惯1-3,个人领域的成功;对于另一部分则可以通过施加影响的方法来解决,即可间接控制的问题,对于无法控制的问题,就超出了我们的影响圈,而是更广阔的的关注圈,对于这部分,我们既不能影响也无法改变,那么就需要微笑,真诚平和的接受现实。
上帝啊,请赐我平静的心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请赐我勇敢的心去改变我能够改变的,请赐我智慧的心去辨别他们。
习惯二:以终为始告诉我们,在做任何事之前,都要先认清方向。任何事物都需要两次创造,即智力上的第一次创造和体力上的第二次创造。习惯一告诉我们自己可以主动谱写自己人生的剧本,避免由于意识薄弱而让影响圈外的人或事控制了自己。而以终为始讲的是第一次创造,让我们静下心来思考,我想成就的是什么事业,我们的愿景是什么。
愿景,即目的地,是为我们人生小船指路的罗盘。领导我们做正确的事,避免偏航。在这里,我们写下了既符合原则又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个人使命宣言作为生活中的指导方针。以原则为生活中心,智慧和人生方向的来源就是正确的地图。
习惯三:要事第一是关于第二次创造或体力上创造的习惯,也是对前面两个习惯的实现,执行和自然流露。讲的是要有独立的意志和自律来控制自己的感情,冲动以及情绪,来服从价值观的约束。
同时要维持产出和产能平衡,需要我们始终把第二象限的事情作为中心,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首先,需要排除次要事物的牵绊,勇于对不必要的事情说“不”。
柯维博士在这里引入了第四代的时间管理理论,从人的角色出发,依次确认每个角色最重要的目标,安排任务具体实施的时间,和每日调整来管理一周的时间安排,如果能按照计划践行,那么将会大幅提升第二象限事物的时间利用率。
当然,践行要事第一的习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抗第一象限所谓的紧急事物。同时,我们可以学会责任型授权,花费一定的时间和耐心,指导和授权他人来帮助我们完成其他事物,而把自己从琐事中解放出来,把精力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经营情感账户,储存的是增进人际关系不可或缺的“信赖”,也就是他人与你相处时的一份“安全感”。
前三个习惯专注于个人领域的成功,而从独立到互赖,离不开公众领域的成功,而获得公众领域的成功的实质即是经营健康向上的人际关系。
经营人际关系,就像经情感账户,我们每做一件增进情感的事情,就是为情感账户进行投资,正面的投资行为比如理解他人,注意细节,信守承诺,明确期望,正直诚信,勇于致歉,和无条件的爱;如果情感账户中的正向情感富足,那么偶尔一次无心只过的情况下真诚致歉也不会对情感账户造成损失;而每做一件伤害情感账户的事情,一对一的关系额度就会慢慢减少,直到信任消失。
与人相处难免产生问题,积极主动的习惯也告诉我们,对待问题的态度,不能搁置或者回避问题,也不能置之不理,问题代表机会,把问题当做联络感情的机会,也是一次增加情感账户存款的机会。
大家一起把问题解决了,或者说找到对双方都可以接受的解决途径,就是习惯四所说的双赢思维。双赢思维建立在双赢品德之上。
- 诚信
- 成熟(在表达自己的的情感和信念的同时又能体谅他人的想法和感受的能力)
- 知足(资源充足,人人有份,避免匮乏心态)
让我联想到面对疫情,人人哄抢囤货的现象,就是典型的匮乏心态。
对于自己和传统教育一直强调的“舍己为人”来说,也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当真是舍己为人,自己说什么也不想要一点好处,那另当别论,但是大多数舍己为人的情况,其实都是建立在牺牲小我的基础上的。有可能是为了别人的认同和接受,他们没有勇气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信念,总是服从于别人的意志,或者是压抑自己的不满而不表露;若是一味压抑,不能把愤怒情绪加以升华,自我评价将日趋低落,到最后依然会危及人际关系,是原先委曲求全的苦心付诸流水,得不偿失。当不能达成共识实现双赢的时候好聚好散(放弃交易)就是对大家最好的结果。
沟通,讲的是相互的,首先去寻求了解对方,然后再争取让对方了解自己,才是进行有效人际沟通的关键。习惯五讲的是移情沟通,就是说以理解为目的的聆听,不是对对方的问题妄加价值判断,不是追根究底,不是好为人师也不是自以为是,你以为你听懂了,但内心的思维方式没有改变,还是自私的以解决自己的问题为出发点,这样对方是可以感受出来的,自然也不会对你敞开心扉。
最后,习惯六统合综效是与人合作最重要的是重视不同个体的不同心理,情绪与智能,以及个人眼中所见到的不同世界。与所见略同的人沟通益处不大,要有分歧才有收获。
坚持不断更新,保持最好的状态才能最好的发挥所长,因此身体,精神,智力和社会情感和人际交往也需要不断锻炼,保持身心平衡,实现不断完善自我的螺旋式上升的成长历程。
如果我们能够用心把握生活的方向和生命的真谛,就如同得到了一把遮风挡雨的大伞,源源不断地使我们获得新的力量,如果持之以恒,效果会更加明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