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老师于“郑卢医学学习心得分享群”讲课内容文字整理版,非专业勿进,仅用于群内分享。
一、目前中医的现状
中医这一行的特殊性,一在于疗效,二在于病人。中医,尤其是民间中医的病人来源,绝大部分要么是熟人介绍来的,要么是慕名而来。在这种情况下,临床如果没有取得良好的疗效,没有帮这些信任自己的人处理好问题,作为医生,自己就会有很大压力。加上现在整个中医行业存在这样的困境:很多大病、慢性病人都首选西医进行治疗,当西医治疗三五年后治不好,病人就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态度来找中医治疗,还有一些西医仪器检查不出来的病、被西医宣告无法治疗的怪病、杂病,反正被宣告“不行”的时候就找中医。治得好的话则皆大欢喜,治不好的话就断言中医是迷信,这种复杂的医疗现状给中医带来巨大的压力。
大部分人一开始学医的时候,出发心都带着“正能量”——想成为大医,普度众生——但现实往往事与愿违,所以在行医过程中便拼命学习实战经验,不断地看书学习、看时方、看别人的秘方。我最早学医的时候接触的是“火神派”(现在不这么叫了),刚开始不得其法,很多病人吃药后反应特别大,头晕呕吐,后来便不大敢用这个方法去给病人治疗。于是我开始学“经方”,“经方”确实能解决大部分问题,但是我对其中的医理却“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只能见病治病,见症治症。很多中医都经历过这么一个相似的过程,“经方”解决不了问题,就开始研究“时方”,研究各家学说,各种方子都治不了的时候就用针灸、艾灸,总之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些时候,各种方法用遍了也行不通,就埋怨病人不配合,实在抹不开面子的就介绍另外的医生给病人治疗,或者跟病人说你的病不可逆转了,只能回去自己锻炼,或者说你这个是业障病,要去做功德、去放生,解决这个业障。在整个学医、行医的过程中,我们碰到了很多瓶颈,遭遇了很多无奈,身为中医,我们压力越来越大,深切体会到了学医之苦。
中医是一门包容性很强的学科,它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诸子百家的学说,中医基本都将其精华囊括进来了,比如阴阳家,中医教育有阴阳理论,比如五行家,中医教育有五行理论,中医还讲五音,讲运动、讲饮食、讲情志等。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出现过很多中医经典书籍,据不完全统计,比较知名的书籍不下两万本。但是我们没法拜读完这么多的经典书籍,大部分人只是机缘巧合之下拜读了其中的部分书籍,学习了某一方面的知识。这些人可能看了这批书,那些人可能看了那批书,然后就开始分帮分派,来巩固自己的学说,我是治阴的、你是扶阳的、他是问辨的、他是经方的、他是时方的,所以就造成一个争论不休的局面——吵来吵去,都认为自己所学习的东西是对的。
而中医有别于西医,西医可以大家一起来探讨病例,但中医做不到,如果让中医来共同诊断共同出方,一百个医生可能出一百个方子,有人说从肝论治,有人说从肺论治,可能就争论不休了。因为大家学东西都是冰山一角,都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维方式,大家希望都把自己好的那一面展示出来,不好的一面隐藏起来。我自己刚开始行医的时候也经历过这么一个过程,怕别人说自己医术不行,同道来拜访时,喜欢分享自己那些非常成功的病例,告诉他们用药加减多少量才会起效、用什么炮制方法,感觉自己很了不起,其实他们不知道,我有30%-50%的治疗都是失败的。
我们所处的环境不同,所认识的人不同,所看的书不同,造成很多见解的不同,加上现在的人不像古人,古人熟读四书五经,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他们学医是“秀才学医,笼中抓鸡”,但是我们不是秀才,对那些经典书籍不了解,只能看别人的注解,而很多的注解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让我们无所适从。其实各派并没有自己的见解,都是来自于前贤的见解,前贤的见解也不一定是错的,是自己理解错了。因此临床上我们也抓不住重心,今天听说这一派的方法感觉挺好,使用一段时间后发现解决不了问题,就换方法,被功利主义心态主导,这个病遵从这一法,那个病遵从那一法,还有的病遵从另外一派,最后这些大杂烩成为自己的一个体系,却讲不明白这些方法自己为什么要这么用。
以上这些中医现状,大家都遇到过。我也走过这样的路,知道这里面很苦很累。我的幸运在于机缘巧合之下遇到彭重善老师的《郑钦安卢铸之医学讲授》,学习了“郑卢医学”。如果我此生没有遇到彭老的书,现在可能还是一个无头苍蝇,没有办法窥视郑卢医学的精髓,也绝对没能进入到中医的殿堂。彭老的弟子讲过一个故事:很多人去彭老那拜师,出于礼貌拿去很多钱,老人家不收,说我的东西是无价之宝,收你这一点钱就不是无价之宝了。老人家一生清贫,做了四十年义诊,收弟子不要钱,不为名不为利。我非常感恩彭老将自己的这些无价之宝分享出来,让我们有幸能学习到这些中医的精髓。过去我们总把郑卢医学当作火神派、扶阳派来看,我们理论的依据是《郑钦安医学三书》,还有吴佩衡老前辈、李可老前辈讲授的知识,卢崇汉前辈的《扶阳讲记》、刘力红前辈的《思考中医》,我们自己学习这些知识的时候,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遇到实际问题还是解决不了。彭老的讲授让让我们豁然开朗,心胸和眼界都开阔了,知道怎么去使用这么一个体系,解决过去不知道怎么解决的问题,比如过去吃药反应很大的问题。老人功德无量,是我辈之福。
二、个人对于郑卢医学的一些理解
郑钦安、卢铸之、彭重善老师等人一直很反对别人叫他们火神派、扶阳派,因而我们现在把这个知识系统取名“郑卢医学”,而不是去分什么派别。确实,中医不应该分派,真正的“理”只能有一条,不应该有两条。比如说这个病人不能用附子,你却用了附子,最后害死了人,这是医术的问题,不能说是火神派害死了人。很多人对郑卢医学有误解,认为郑卢医学只会用姜桂附。这个理解是错误的,因为郑卢医学里有“四大体系”:桂枝法体系,附子法体系,桂附法体系,非桂附法体系,其中最后一个体系是专门用于解决其他问题的。
郑卢医学的前辈们对儒释道有很深的研究,他们对用药没有偏见,他们走的是“道”的层面,而我们走的是“书”的层面,这就像小学生没法理解初中生的想法,初中生没法理解大学生的想法,境界不同造成的。在郑卢医学体系中,比如阴虚症状,该用石膏的时候就用石膏,这个时候你不能说他是寒凉派,该用银花、连翘的时候也用,你不能说他是温病派。如果这个人比较适合用附子干姜薏仁散,在我们六十个法理体系里做加减,你不能说他就是经方派。再比如说二陈汤,咱们这个法理经常会用到的,陈皮半夏茯苓这些为主,你不能说他就是时方派。郑卢医学是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如果没有真正进入这个知识系统里去学习、去改变、去修炼,就很容易产生误解。
古人讲“阳极者为神,阴极者为鬼”,而人属于半阴半阳。什么叫“阳极”?搞清楚这点就能明白郑卢医学为什么用姜附桂。所谓“阳极”,用现代的名词来讲,就是拥有浩然正气、有正能量,泰和之气,或者叫“元气”,这些对人体来说是越多越好的,它是一种本需,而“阳极者”是完美的,从头到脚没有不好的秉性。彭重善老师曾指出:人体的呼吸、吃喝拉撒睡、起心动念等行为都会消耗阳气。因此,人体的阳气永远是不足的,是需要“服”的。从身体角度来讲,就是用姜桂附去“服”,去补充人体的阳气,这便是郑卢医学用姜桂附的原因。
郑卢医学有两大基本特色,一是“整体观”,它认为人是一个整体,与宇宙天地是相合的,人体就是一个小宇宙;二是“四诊合参,辨证论治”,这也是中医诊疗疾病的特色,是一个严密的"证法方药"环环紧扣的临床模式。
首先,说说郑卢医学的第一个特色“整体观”。
我们常说的“阳虚”、“阴虚”是症状,比如说“阳虚”,一般会出现怕冷、乏力、气色差、胃口弱等现症状;而“阴虚”则会有躁狂、大便干结、舌苔厚腻、脉相宏大等症状。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利用一些植物的偏性进行调理。
阳虚症状和阴虚症状是怎么来的?首先是“六淫之邪”——风寒暑湿燥火,这是外因。而内因有两种,一种是情志,怨恨恼怒烦恐这些情绪造成的,另二种是人体阳气本虚,泰和之气不足、元气不足,如果阳气不虚的话就不会造成阳虚症状或者阴虚症状。阳虚的症状我们会用姜桂附处理,阴虚我们会用非桂附法体系的疗法,比如说硃茯神法,藿香法等。
大家可能会起一个烦恼,觉得阳气本虚,讲这个理论好像在偷换概念,因为《内经》有讲“孤阳者不生,独阴者不长”,好像没有阴了就讲阳了,这个理解是错误的。因为“阴阳和合谓之道”,“阳”足的人“阴”不可能不足。彭重善老师一再强调中医的“整体观”,阴阳是“一”不是“二”,你要从“一”的角度看待问题。比如说“肺主皮毛”,人身无处不是皮毛;“心主血脉”,人身无处不是血脉;“肝主筋”,人身无处不是筋;“肾主骨”,人身无处不是骨。阴阳是一个整体,要放在“一”这个层面去看,才能看得清楚。
因此,我们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候是从“果”上去解决,有时候是从“因”上去解决。例如阴虚症状,我们是从“果”上去解决。比如阳明腑实证,我们首先要从“因”上去解决,用陈剂类的方剂,解决完这个“因”之后怎么办呢?还要调和病人的泰和之气,调和他的阳气,这个就要从“果”上去解决的。道理跟治疗感冒是一样,首先感冒是风寒暑湿燥火这些原因造成的,要从“因”上去解决,先把感冒解决掉了,再解决身体虚的问题,不可能对病人说你感冒了,我现在帮你慢慢调理气血、调理五脏,增加抵抗力,这是不现实的。要从果上解症,先把邪气解决,再去调本虚,解决虚的问题。所以从果上解症和从因上解症是不同的,从因上解症是要贯穿始终的,从果上解症是一个过程,是某一个阶段要解决的。这是我们从整体角度做一个论述。
郑卢医学第二个特色是“四诊合参,辨证论治”。
现在有这么一个现象,大家都知道中医理论是这样讲的,但是有时候理论和实践往往是脱钩的。郑卢医学这一方面确实是我们的榜样,它把整个四诊合参完全落实到临床,而不仅仅是喊口号。
郑卢医学在辩证方面首辩阴阳,先把阴阳的问题辨清楚,然后看人体气机的情况,研究怎么调气机,最后才开始设计怎么治的问题,即所谓的“执法”。郑卢医学在“望闻问切”这一块最主要放在“脉”,当然其他三者也同样重要,要合参的。前面的“三参”做参考,“脉”最后下结论。这跟公司里的领导一样,大家商量好了再由领导签字确认,这个“脉”就相当于领导签字一样,有拍板的意思。
三、郑卢医学为什么注重脉法
首先我们看“脉”字是怎么写的,左边一个“月”,右边一个“永”。“月”代表太阴之经——月亮。现代科学已经证实了月亮自身不会发光,它必须靠太阳光的照射才会亮,也就是说当月亮最亮的时候,也是太阳光线最强、阳气最盛的时候,当月亮最暗的时候,也是太阳光线最弱、阳气最弱的时候。月亮相当于太阳的一面镜子,整个月相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太阳的阳气变化情况,因此月亮又被称为“阳镜“。“脉”字的右边是一个“永”字,“永”是永久的意思,古人象形文字中“永”也有水流的意思。脉是与人体、与天地万物相生相合的,它相当于江河大海,海水潮起潮落要靠阳气推动,人体的脉——气血的流动——也是要靠阳气的推动,即“血液阴之静靠阳之动”。《黄帝内经》里讲“脉以侯阴阳”,我们为什么要把脉?因为通过把脉我们可以“侯阴阳”,能够知道阴阳的问题。有些人质疑用那么多姜桂附会出事,其实出不出事取决于你对脉法的了解有多少,你能不能把到脉。因为怎么用,用多少,怎么配,不是取决于医生,而是取决于病人,你侯他的阴阳,清楚他阴阳的情况,便知道怎么用了。
脉除了能够“侯阴阳”,还能反映人体气机问题。正如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我们手的脉也遵循着一定规律:左尺为水,左关为木,水生木,左寸为火,木生火,火要沉降,沉降到命门户,右尺为命门,火又生土,右关为脾胃、为土,土又生金,右寸为金,金生水,又沉降到左尺脉。它是一个循环,我们通过把脉知道这个循环的哪个地方出了问题,然后再去把它解除。
郑卢医学的脉法有个特色,这个特色同整个体系中的法、方、药、理一样也是来自于经典。经典里有一个讲法叫“以皮治皮,以肉治肉,以骨治骨,以筋治筋,以血治血”,这个在针灸学里面大家可以理解得更深。郑卢医学把脉也是用的这个理论,以骨治骨,肾主骨,所以我们把左尺脉是至骨,骨缝里来把,这个应的是肾,如果这个脉有沉、短、细、弱等不足的现象,都可以用附子。所以用附子不是无凭无据的,它是有脉法指症的,如果脉法显示不能用,那你肯定不能用。如果关脉有一点气滞,我们可能用佛手炒茴香;如果肝有点逆,郑卢医学有“肝逆”的说法,形容肝郁、气滞得比较厉害,这种时候我们可能用青皮;如果关脉有点紧,我们可能用宫丁,要是有点紧、有点涩,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用吴茱萸。我们用药不是盲目地去考虑,要遵循“水生木,木生火”这样的原则,比如说火这一块,脉跳得很大、很快,我们可能用硃茯神把火给沉下来,然后看右脉的问题,比如说寸脉有点紧,我们可能用石苍蒲把它沉下来,关脉有点紧、有点滑,我们可能用炒半夏沉下来,达到左升右降,先不管什么病什么症,这是治人的,治人的气机的。所以中医为什么不应该分派,“理”是来显“道”的,“道”只有一个规律,不可能有两个规律,比如说女人生孩子问题一样,你不可能说男人来生孩子,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你不可能从西方升起从东方落下,这就天地颠倒、阴阳颠倒了,这是不可能的,所以说郑卢医学更接近于道。
郑卢医学的“脉”是调理人体左升右降的气机的,或者从五行上讲(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是调理脏腑功能的,它是治人而不是治病,这个思维方式来自于《伤寒论》,事实上整个《伤寒论》的方剂、理、397个法、115个方都是调理气机的,郑卢医学把它发挥得淋漓尽致。
除了“侯阴阳”和“调气机”,郑卢医学的“脉”还是用于执“法”的,即“理、法、方、药”里的“法”。因为郑卢医学体是讲“法”的——桂枝法,附子法,桂附法,非桂附法,通过脉来执这个“法”。此外,就是用哪个药更合适、用量多少的问题,这个都可以从脉上得到答案,所以郑卢医学首先就是脉,脉关过了,后面的关就比较好过,这一关要是过不了,那你还是见病治病,见症治症。
在行医这条道路上,我们要有一个态度——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养家糊口是小事,害人性命就是大事了。希望大家要有谨慎的态度,一定要把脉法关修好。修好以后,怎么样执法,怎么用量,怎么谴药,心里有底,下一步怎么治,心里也有底,只有这样,问题才能解决。不会和过去一样像无头苍蝇,现在心中有千军万马,将理论验证于临床后,你就会深深地明白郑卢医学的祖师爷为什么会极力推崇这些体系,也会明白彭老为什么会几十年做义诊推广这些知识,明白我们能学习到这些东西的人福报有多大。
四、谈一些关于药的问题
关于药的问题建议大家看《金寿老人药解》,老人家的这本书是按照《神农本草经》的药解进行说明,有个别药《神农本草经》没有录的,老人家也进行了注明。但他这个药解跟我们看的其他书有不大相同的地方。首先,老人家的药解完全根据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来走的,讲如何通过药的气机来调理人体的气机,有个整体观,所以他的药解跟别人的不同。其次,从药解里面看,老人家肯定是有内增功夫的,因为他把药在人体内部的走向写得惟妙惟肖,也就是说这些药物老人家都亲自试过。老人家完全根据药物的“性、能、量、数、治”等方面的不同来调理人体,用药物的升降浮沉来调理人体气机的升降浮沉。用药物的“能”来调理人体的“能”,比如人体热能不足了,寒则热之。“数”有《易经》的意思在里面,老人家对《易经》研究也很深,所以我们看郑钦安老人家一开始就从卦象上来解。
从我自己临床的经验来讲,比如说60克的附子为什么可以走全身?为什么用60克走全身而不用30克走全身?6这个数首先对应肾,6对应这个数为什么不用6克却要用60克呢?这是量的问题。一个是数的问题一个是量的问题。我们小时候都玩过在水里飘瓦片,太轻的东西在水面上飘可能就浮在上面了,太重的东西在水上是飘不开的,直接沉下去了,同样的道理,为什么很多人用3克、5克、20克、30克附子反而会虚火上延,用60克附子反而没有虚火,因为60克它能往下走,这个肾调起来了,肾阳是全身的阳气,就可以走到全身。再比如说75克附子,75-80克走中焦,因为70是阳之数,火生土,心脏之数,75的“五”是土之数,70的“十”也是土之数。从数和量上来考虑,90克则走下焦。这个是我个人的理解。
郑卢医学传承了一两百年,我们需要有最起码的信根,没有必要怀疑,可以自己去试去用。像我一样,一开始只用了3克附子,自己就吓得出汗,后来用30克、用50克没事,用80克也没事,就这样自己给自己试,最高的时候用到了240克,也没事。当然我说这些不是让大家都来试附子,首先你的左尺脉按下去短、细、沉、弱,达到这个标准才可以这么用,这不是瞎胡用也不是瞎胡试的。
过去印刷术不是很发达,字是写在竹简上的,所以古人往往惜字如金,一个字里面会含有很多意思,所以《神农本草经》我们看后发现它写得很简练,对药物的描述非常简单,有些从字上来描述,有些从气机上描述,有些从疗效上描述,有些从形态上描述。我们看了《神农本草经》之后再去看卢老的解释就更明白了,卢老是综合来描述。当然如果我们有内增功夫就更好了,如果没有内增功夫,那我们就百分之百地相信,彭老说有忠心是很重要的。我们自己达不到的水平,就完完全全按照前辈们的教诲来身体力行到临床上。卢铸之老人家在书上讲,只要大家的方向是对的就好,比如说我们执法,执法的方向是对的,谴药不同是可以的,方向是对的就可以了。
我在遵循这个原则的同时,找了很多少数民族的药,再配合我们的法理进行治疗,效果特别好。我找的少数民族药有两个原则:首先药是平性、温性的,非补益性的;其次是临床验证过的。过去我对少数名族的药不是太喜欢,感觉他们的理论没有我们的中医丰富,感觉自己很了不起,所以一直没去研究少数民族医药。这是傲慢心作祟,所以人是要修行的。前两年我去云南考藏医证,因为我考证必须要学医、学药,学药的时候必须要试验,要去问当地一些用过的人,结果发现这些药有很多独特疗效的药。我把这些药放在我们的法脉里面去用,效果非常好。如果没在我们的法脉里用这些药,效果可能会差一点。
哪些脉象可以用到藏药呢?比如郑卢医学脉法里面的湿滞脉、滑滞脉,出现这种脉象的时候人往往很乏力、很累,这个时候气也会很弱,我们在扶阳的同时,如果加点行气的可能湿气会化得更快些,但是往往就很难选取,你选黄芪、党参吧,又怕太滞逆,这个时候就选吴爪龙、倒水莲这些藏药,既可以行气、化湿、通筋、活络,又可以补肝肾,药效果非常好。再比如说郑卢医学脉法里的浮脉可以用天麻,我往往会加一味俗称头晕草的药,这个是少数民族苗族的常用药,它既可以祛风、化湿,又可以活血、祛寒,还可以补虚、补气,配合天麻来用效果非常好。少数民族药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目前还没有人大量去用这种民间的草药,最起码可以保证都是野生状态的,效果非常好。但是注意要在郑卢医学框架里面用这些药,量的方面要有讲究,一定不能喧宾夺主。
知道了用药的问题,那么,整个方剂要如何开,有什么规律?这就涉及到“开舒和”的问题了。彭老在《郑钦安卢铸之医学讲授》一书中的“开舒和”讲的是三阴三阳,我这里要讲的“开舒和”是开药的药方规律,两个是不一样的。我理解的开方剂的“开舒和”,“开”是说给邪气一个出路,任何方子都要给邪气一个出路;“舒”是讲舒机,也就是说调理人体的气机;“和”是说始终要庇护脾肾的功能,每个方里都用生姜大枣炙甘草,很多方子虽说没有用生姜大枣炙甘草,但是会用其他药来固护脾肾。所以说当我们开好了方子以后,要检查我们的方剂具不具备“开舒和”——有没有给邪气出路、有没有调人体的气机、有没有固护到脾肾——如果没有达到这个标准,那我们这个方可能是个失败的方,是没有效果的,或者说只是解症的方。
我们在郑卢医学的“法”里面——桂枝法也好,附子法也好,桂附法也好,非桂附法也好——都可以看到,里面的方子始终固护着脾肾的功能,方方都具备“开舒和”,包括《伤寒论》、《金匮要略》里面的方子同样具备“开舒和”。这也是我前面讲的“脉是阴之经,靠阳推动,太阴是太阳的一面镜子”,这个在郑卢医学的“法”里面体现得淋漓尽致,比如桂枝法也好、附子法也好,始终都是用阳药。而太阴之经,比如说用生白术炙甘草这些,始终固护着太阴。这便是所谓的“次第”,中国所有的传统文化都讲次第论,中医更应该讲次第。郑卢医学在执法、用药这一块非常注重次第:首先,有外邪必须先祛除外邪,比如有风寒暑湿燥火,先把这个祛除了;其次,没有外邪就调中焦,固护肝脾功能,固护人体气机;最后再填筋,把肾功能填上来,把阳升起来,把阳气和精血填足,让脉象达到一条线。
郑卢医学治好病的标准是最高的标准,也是最好的标准。郑卢医学是中医的精髓,它治好病最起码有三个要求:第一是症状要解除,各项指标正常,这些指标也这是西医的指标;第二是治好病后人更精神,吃得香睡得好,精力更旺盛,而不是吃了中药,病好了而人体质却差了;第三是脉象达到有力、有神的状态。这三个要求合在一起才称为标准,在这个标准下,病治好了且不会复发,人会很长寿。如果没法同时达到这三个要求,比如只达到第一个要求,只是把症状解除,所有人都可以把症状解除,西医也可以,就像感冒发烧,西医打吊水也可以把感冒祛除,但大家都知道,这种方法治好了病但是却把人身体搞坏了,把寒气逼到里面去,早晚还会爆发,所以最后就出现反复感冒、体质越来越差的情况。郑卢医学是有次第的,它是治人的,越治身体越好,越治越精神,很多人治病确实有效果,但是却一直收不了尾,反反复复,时好时坏,这就是因为没有讲究次第。
刘力红老师在《思考中医》一书里讲过,其实中医害人并不亚于西医,因为中医很多药是走经络走脏腑的,用错了同样会害人,因此要求我们要辩证开方,要讲次第,要对自己有要求。作为中医,用药不要有偏好,不要说喜欢哪个药、不喜欢哪个药,或者说这个药好、那个药坏,这是没有的事。中医有句话,“杀人无过,救人无功”,中医用药真的不应该有偏好,在辩证的基础上,该用什么就用什么,这是中医的特色,也是中医的命脉。如果没有这个特色和命脉,也就不叫中医了。
现在通讯发达,很多人会给医生发信息,说我得了某个病,怎么治,给我开个药方,遇到这种事,没有四诊合参真的不能随便出主意。比如说,在传统中医的认识里,高血压可以用六味地黄丸加减,或者是天麻汤来加减。但是郑卢医学不是这样认为的,只要尺脉是空虚、不足的,还是需要调理,该用附子法就用附子法,该用桂附法就用桂附法。很多人吃药一段时间后血压会更高,但是过一段时候后血压就降下来了,再调理几个月痊愈后就没有复发过。而用其他的方法调理,会出现反反复复的情况,指标降下去不久,很快就又升起来了。郑卢医学调理过的病就没有出现这个问题,因为它治疗到本质上去了。
郑卢医学的方法完全是可以复制的,因为它的“脉”是统一的,“法”是统一的,“理”是统一的,“遣药”也是统一的。离开了郑卢医学这个体系来讨论脉象、病症、用药,就会争吵,因为你说的脉并不是我们所说的脉。如果一个症状我们解除不了,那我们的修为肯定是有问题的。我们首先要去内省,自己哪方面的修为还不够。是脉法不过关?对药物的认识不过关?药物的炮制不过关?还是“理”上不过关?要从这些方面去内省,而不是去怀疑郑卢医学的“法”不好。郑卢医学目前已经达到了“正、全、精、高”的标准,它把《易经》、《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难经》等经典融合在一起活学活用,是我们的榜样。大家一定要有信根才能学好,不然是学不好的。现在的大师、名师一大堆,大家切记不要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这山看比那山高,最后把自己搞得无所适从。
郑卢医学用药非常精炼,大部分方子用药都在十二味以下,当然少数方子也有十六味、十八味、二十味药。彭老开药一般是一周开三个方,先吃一方二方再吃三方。我个人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够,要跟大家忏悔下。目前我轮流在深圳、上海、北京等地免费带教学生,每个地方没法长期待,所以我的方子一般很大,各方面综合考虑后放在一个方子里,一般在十六味、二十味药左右,当然也有很多十二味的。另外我是将药煮好了用真空包装寄给病人的,因为我会用到一些少数民族药,药店买不到。此外,有些方子用到的附子都是60克或者更多,现在药店的附子卖得太贵了,有些地方甚至卖到三四百元一公斤,我的药没有加利润,老百姓吃得起。最重要的是,如果让病人自己煮药,很多人要么水放多了,要么火小了,要么药的先后次序放错了。综合各方面的考虑,方子开得比较大,没有遵从彭老的方法,虽然我最后的治疗效果也非常好,但是这方面大家不要学我,尽量按照老人家的教导去做。
古人云,秀才学医,笼里抓鸡。不懂儒释道者不为医,希望大家都可以修习儒释道文化,从儒释道入手,成为苍生大医。中医是一个感知的过程,其实郑卢医学的学习者本身都是受益者,彭老的书里接近三分之二的内容在教导我们怎么做人、怎么做事、怎么调理心态。大家要好好修行、改过,中医的学问说到底就是“吃喝拉撒”的学问,同时也是与天地相合的学问。中医不是学来的,是感知的,如果我们没有慈悲心,没有恭敬心,这个时候我们很难开悟。要多读经典,把不好的毛病去掉,当一个“明”医,与大家共勉。
以上为个人见解,仅供参考,若有错误之处敬请指出,以此分享同众位结一个善缘,愿天下无病。
(20170617第五次修改稿/20180420定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