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这个坏习惯你有没有
上学期作业特别多,隔三差五地要进行小组讨论。
同学:“我们可以邀请别的学校的学生过来帮忙……”
我:“可是我们没有资金,人家愿意过来吗?”
同学:“我们还可以到外面拉赞助……”
我:“我们的项目很小哎,能拉到赞助吗?”
……
同学给予一个回答来说服我:“先说一下有什么点子,具体的等会再说嘛。而且这作业只是要求拟策划。”
我点点头表示赞同,然后默默反思:这个坏习惯必须改!
最近在看布兰登·罗伊尔的《一本小小的蓝色逻辑书》,看到第二章“如何进行创意思考”时想起了这件事。这个急于评判的坏习惯,在书中有个很好听的名字:点子杀手。
二、是谁杀死了我们的创意
传说中,江湖有三大点子杀手,他们喜欢在月黑风高夜出没于各种创意思考讨论中,谋杀无数idea。他们分别是:
(1)“不敢怀疑显而易见的事”
(2)“急于评判新点子”
(3)“害怕自己看上去像傻瓜”
“不敢怀疑”这个杀手几乎控制了所有怎么也想不出idea的思维,毕竟创意思考需要打破常规,没有怀疑精神难以迸发灵感。但这不是朝夕可成的事情,需要时间慢慢锻炼,形成思维习惯。
第二个杀手“急于评判”也很厉害,之前的我就不小心被它控制了思想。当别人刚刚提出一个粗略的点子大纲时,我第一反应是从各方面质疑它的可行性。还好,同组小伙伴及时提醒,让我意识到了这个很不好的思维习惯。因为创意思考的最初,是聚集更多的点子,而不是一开始就要面面俱到地分析可行性。
“害怕自己看上去像傻瓜”是一个我多年屡犯早就察觉但到今天依然没能彻底改正的习惯,最明显的表现是:上课不敢举手回答问题。还好,这个坏习惯没有延伸到小组讨论中。在小组讨论时,我还是比较敢于说自己的看法的。很多时候有些想法自己说出来的时候都会觉得有点傻,但是经过大家的一番讨论,就可以打磨到一个挺好的模样。
所以,其实参与小组创意讨论时,不用担心自己的想法傻,想到什么说出来,好或不好,讨论过才知道。也许,某个点子你觉得很傻,但大家集思广益,没准就能打磨出一个很好的创意,这也是非常有可能的事情。
三、怎样打败点子杀手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在创意思考讨论中,如何让皮匠们更加有力地碾压诸葛亮?我们来对点子杀手进行一一攻破。
1、重述问题
前面说到的点子杀手“不敢怀疑”,布兰登·罗伊尔说他的死对头是:重述问题。
“人们很少会退后一步,重新思考眼前的目标。大多数人一遇到问题,几乎都会立刻开始想办法。要想变得有创意,一个办法就是给每个问题清晰地定义两三个不同的目标。”
看到“某个问题的发生是因为xxx”时,除了针对xxx提供解决方案,还应该想想,原因真的是xxx或者只是它吗?还有没有别的什么原因造成了问题?别被给定的条件限制了思维,跳出单选题的陷阱,创意思考不仅是多选题,更是多选加解答。
2、头脑风暴
至于后两位杀手,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对手——“头脑风暴”。这个词估计很多人不会觉得陌生,《一本小小的蓝色逻辑书》提醒我们,注意以下小细节,头脑风暴效果更佳:
(1)量比质重要
(2)等所有人都说好之后再评估
(3)“搭顺风车”
头脑风暴的目的是得到又多又好的idea,那么在一开始就不要太注重质量。不要像我那样太急于深入讨论一个idea的可行性,而是先聚集更多的想法,一一记录下来。当大家都暂时穷尽了想法之后,再开始讨论是否可行,孰优孰劣。当然若是在分析已有点子时忽然想到新的点子也是先记下来,讨论完现在讨论的这个,再讨论另一个。
至于“搭顺风车”,这是我经常做的事。我的创意思维比较匮乏,不少想法是在听同学说他们的想法时想到的。这没什么丢脸的,毕竟只是方式不同,重要的是结果,想出的点子如何。
有一次小组讨论,我提出的方案得到多数同意、快要敲定时,有位之前讨论时没怎么说话的同学提出了另一个不同的方案。当时有点生气,于是挑刺一样评价同学提的方案,看到的全是那套方案的不好。几分钟后冷静下来,发现同学提的方案其实对自己的方案很有参考价值,有不少我的方案没有考虑到的因素。这时组里再经过一番讨论后,还是决定用我的那个方案。我自打脸地说那位同学的方案其实也不错,哪些补充了我那套方案的缺漏。
那次的讨论感觉自己有些丢脸,因为没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客观对待问题。别人有不同的想法很正常,有不一样的想法才能让方案更完善,毕竟一个人的想法终究有限。小组讨论就是发挥每个人的思维,完善选好的方案,一起查漏补缺,努力做到不可挑剔。
四、总结一下
1、创意思考要注意避免:不敢怀疑、急于评判和害怕自己看上去像傻瓜。
2、分析问题时重述一下:这个问题真的是问题吗?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影响?等等。
3、头脑风暴要注意:开始时数量比质量重要,全部讲完再评估,搭顺风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