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作者写到她早年的职场经历。她跟另一个女生同时进了一家公司,她是本科学历,那位同事是专科学历。一起工作了3年之后,公司有个主管的职位空出来,她和那位同事成为候选人,但结果出来,是那位同事被提拔,而她只能依然留在原来的岗位。
自认工作能力不比那位同事差的她,很想知道为什么。经过自我反思加上侧面打听,她发现她们俩之间最大的不同,就是那位同事比她更自信——在会上需要发表意见时,她说话小心翼翼,而那位同事果敢不犹豫;老板交代新的未曾经历过的任务时,她会说“这个没做过,不确定是不是能做好”,而那位同事会爽快地说“行,我尽力试试,争取拿下”。
这位作者说:那一刻她才发现,原来在职场,自信这么重要。
看完文章,里面的一些文字一直在我头脑里萦绕——因为,我也曾经跟那位作者一样的不自信;因为,我在自己的工作中见过太多因为不够自信而错失发展良机的人。
所以,如果你觉得自己不自信,你绝不孤独。
同时,如果你觉得自己不自信,也不要绝望,因为,自信是可以培养出来的。
自信来自于设置合理的目标
小E是我两年多以前的一位来询者。她在30岁的时候从0基础开始学习家装设计,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半年,然后进入一家设计工作室做实习生;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成为了设计师助理,并且已经可以拿自己的设计作品去参加业内的设计比赛。
最近她再次来找我,因为这段时间她非常的焦虑和不自信,她觉得自己需要帮助。
这样一位富有勇气的优秀姑娘,0基础进入一个有门槛的行业并且以比常人更快的速度发展着,怎么会不自信了呢?
与小E详细沟通之后,我得知她最近在投简历找工作,希望从设计师助理的职位,跳到设计师的职位上去。虽然已经拿到不止一次的面试机会,但对于后面的发展小E却是非常不自信的——一方面因为年龄不小了,她非常急于在事业上有一个突破;但另一方面她却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胜任。
我让她把设计师职位要求的能力进行了一个拆分,发现一共有三方面需要提升:除了设计师的专业能力之外,还需要商务谈判的能力,因为需要跟客户谈单;还需要团队管理的能力,因为一个完整的项目需要带领团队去完成。但实际上,这三个方面的能力她都不太有把握——用小E自己的话说,那如同一座非常高的山峰矗立在面前,明知困难重重,但她又逼着自己不许后退,结果,内心就被焦虑所填满了。
沟通到这里,我问她:既然那座山对于当下的我们来说实在是太高了,有没有可能咱们把高度拆分一下,时间拉长一点,像爬三座小山一样各个突破?
小E沉吟了一下说:“对,是我心急了。其实是可以把目标分开达成的,因为我面试过的那两家公司规模都比较大,分工比较细,所以设计师都只需要负责一个设计环节。之前我不希望把能力局限在那一个方面,但现在看来,我其实可以先专注打磨这方面的能力,下一步再去提升另外的能力。”
说完这段,小E在电话那端笑了起来,声音听起来明显轻松了很多:“之前自己可能是钻进了牛角尖里,明明那个高度太高,还不让自己后退……现在把目标一拆,心里顿时轻松多了。”
跟小E的这段对话让我想起了20世纪80年代的一位马拉松国际冠军——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在他的自传中谈到了自己夺冠的经验:每次比赛前他都要乘车把比赛的路线仔细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直到终点。以这样的方式,40多公里的赛程,被他分解成几个小目标,跑起来就感觉轻松多了。
山田本一说:“起初我把我的目标定在终点线的旗帜上,结果当我跑到十几公里的时候就疲惫不堪了,因为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吓到了。”
山田本一的经历告诉我们,当我们的目标过于遥远,我们也会失去抵达它的信心。换言之,设置合理的目标才能让我们更加自信。
自信来自于看到自己的长处
小Q是我的另外一位来询者。
2019年来找我咨询的时候,他对自己有一个描述让我印象深刻,他说自己是一个“老化的三无产品”。原因是他过去只有几年在工厂中的打工经历,似乎没有培养起来任何技能,现在年龄也越来越大,所以是一个老化的三无产品。因为有资产的收入所以并无经济压力的他想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却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不知如何开始。
我们在那次咨询之后没再有过深入交流。前段时间因为想找两位以前的来询者在直播中连麦来聊一聊生涯规划给他们带来的变化,我去找了小Q。
小Q说,当年的咨询在他的心里播下了一粒自信的种子,让他后来敢于在社群里发言表达自己,敢于走出去参加活动,然后在大家的积极反馈当中进一步增强了自信,开始尝试更多的事情。
在他的讲述中,我翻开当年的咨询记录,回想起当年咨询的过程,想起有一个环节,因为看到他毫无自信,我带着他去回顾过往经历当中的成就事件曾给自己带来成就感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他其实很善于思考,很善于在随机的事件中发现和总结规律并解决问题,而且他颇为自律。
没有人是真正一无是处的,只是我们经常习惯于把目光盯着自己的短处,而忽略了自己的长处。
小Q正是因为看到了自己的长处,才开始有了信心去设定和追求目标。我们通话的当天,他正在计划离开家乡去外省的一个朋友那里参与新的项目。那一刻,我感觉到了他生命可能性的无限延展。
自信来自于走出舒适区的经验积累
在邀请小Q来我的直播连麦之前,我曾邀请了生涯筑基学徒班的章鱼同学一起在直播中跟我连线,探讨职业能力的话题——那中间我们聊到了“自信”。
章鱼说:“这是我的第一次直播,所以可能做不到东华老师那么自信满满的样子……”
当时我笑了,有一刹那我其实在心里问自己:我真的看起来自信满满了吗?
他一定不知道,几周前我应小伙伴之邀第一次做直播的时候,开播前的一段时间我曾紧张得手脚冰凉。但是第一次尝试之后,我发现原来直播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困难;再尝试了第二次、第三次……之后,对于直播的过程渐渐变得熟悉,因自己的想象而带来的恐惧渐渐消失,面对镜头的时候渐渐变得放松——于是,有了后来所谓的自信满满。
我想,那份自信背后,其实没有太复杂的原因,仅仅是我去尝试了新东西,然后持续积累了更多经验而已。
这种尝试,是在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关于舒适区,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如果我们走出去一点,他们就会扩大;如果我们总是留在它们内部,它们就会缩小。
舒适区扩大了,自信自然也增加了。
这样做,你也可以更自信
或许在前面的几个小故事中,你已经发现,自信真的是一种可以后天培养的品质。总结一下,我们可以尝试这样做:
1.把那些远大的目标进行分解,每一步都聚焦于比当下好一点点的标准,用N+1的方法逐步提升——每实现一次N+1,其实就是一次自信的积累(关于“N+1”的详情,可参见之前的文章《为什么目标总是无法达成?试试做一场自我对话》)。
2. 有意识地发掘和关注自己的长处而不是短板。事实上,每一个短板的背后,有可能就对应着一个长处,例如你觉得自己做事效率不高,经常需要花费比别人更长的时间完成一件事情。实际上,这可能意味着你做事思维缜密,认真仔细,做事情出错的概率更低。
3. 勇于尝试,扩大自己的舒适区。曾多次带出足球队冠军的美国凯佩拉大学运动心理学博士伊凡·约瑟夫(Ivan Joseph)在一次TED演讲中说:建立自信最简单的方式就是重复,重复和重复。
或许,培养自信的第一步,是相信变得自信没有那么难——你可以从今天开始迈出第一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