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蒋珠莉:《论语》未必真标准,追求多元化被认为不入流?

蒋珠莉:《论语》未必真标准,追求多元化被认为不入流?

作者: 蒋珠莉 | 来源:发表于2018-08-16 19:35 被阅读78次

“嘁,他连三字经都不会背,我才不要跟他玩儿……”

曾亲眼见到一个幼儿园小朋友,为了找到一个“志同道合”的玩伴儿,跟爸妈犟嘴的场景。

近几年来,国学不再无人问津,在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倡导下,悄然进入寻常百姓家,于是一时之间街头巷尾刮起了国学风,儒释道被人们推崇备至,商界、政界人士越来越沉迷《周易》、《推背图》乃至孔孟之道,这年头儿越古老的东西越能受到追捧。瞧!一部《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家族祖宗十八代,都被吃饱了撑得慌的红学家们刨根问底、追根溯源,从北京香山一代查到南京金陵然后追溯到东北深山老林。这不,连幼儿园孩子们选朋友都会以会不会背“三字经”和“百家姓”为门槛,呵呵。

似乎,人们一夜之间爱上了阅读国学,或者说认识到了阅读国学的重要性,在这个“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年代,整个民族变得重视国学,尤其是类似于《论语》这样的正统读本。目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图书市场,让人们难辨真假,对于秉持着各种价值观的书籍,只好照单全收。这样的“大杂烩”吃多了,大伙儿舌蕾迟钝,嗅觉失灵,久而久之,便失却了品尝优质单品的喜悦。

是的,当人们的认知拓展到一定宽度,对这个世界反而更加包容

以往的咋咋呼呼、大惊小怪,统统“下架”,却而代之的是放任之流。也就是,哪怕百家争鸣的盛况再现,你也难以做到从头到尾坚定地支持谁,貌似谁都能自圆其说,貌似谁都有理。

一些诘屈聱牙的“老古董们”受到青睐,从不见天日的黑暗里光明正大的地走进人们的视野,恢复了“皇亲国戚”的正式身份,重新被人们所重视。

截止到目前,中国已经在14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11所孔子学院和107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追溯到2004年,全球首家孔子学院于2004年在韩国正式设立。孔子学院本着给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者提供规范、权威的现代汉语教材的宗旨,为全球汉语学习者提供了最正规、最主要的汉语教学渠道。

孔子学院的建立,让儒家文化得到了极大程度的弘扬,以《论语》为主体的儒家文化体系,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着成千上万个热爱中国文化的外国人。《论语》被奉为治国修身平天下之圭臬。

在儒家的这一体系下,被封为圣人的孔子,把“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作为为人处世的准则,这与老庄哲学背道而驰,老庄崇尚灵魂自由。一个主张礼仪,利他;一个强调废除礼仪,专注小我。

不得不说,人的个性差异不仅众口难调,难以整齐划一,从而达到某一理想标准,而且想透过现象认识人的本质,了解人性的多种可能性也是一件痛苦的事。

还不如“恒顺众生”,默默放行,带着理解和包容,一 一祝福那些找到自己活着方式的人。

《论语》是一种价值体系,这一价值体系归根结底最终教给我们的,是让我们每一个人认识到自我存在的意义,包括是自我成长,包括我们与他人或与这个世界之间的关系。

《论语》未必真标准,追求多元化被认为不入流?

答案是否定的。

统一到国家,细化到个人。这世间所有有价值的文化体系,只向我们传达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如何成为一个真实、丰富,懂得拥抱现世且不断自我完善的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蒋珠莉:《论语》未必真标准,追求多元化被认为不入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qgo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