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秋天的一个早晨,潮气很重,杂草上,瓦片上都凝结着一层透明的露水。槐树上已经有了浅黄色的叶片,挂在槐树上的红锈斑斑的铁钟也被露水打得湿漉漉的。队长披着夹袄,一手里拤着一块高粱面饼子,一手里捏着一棵剥皮的大葱,慢吞吞地朝着钟下走。走到钟下时,手里的东西全没了,只有两个腮帮子像秋田里搬运粮草的老田鼠一样饱满地鼓着。他拉动钟绳,钟锤撞击钟壁,“嘡嘡嘡”响成一片。老老少少的人从胡同里涌出来,汇集到钟下,眼巴巴地望着队长,像一群木偶。
【分析】:
1、第一句话,交代季节,季节特性,并且,每一句都会找到一个点落笔,从秋天的潮气,到露水。
第二句话,说到了槐树,铁钟,并且做了埋笔。
2、第三句话,出现人物,对人物的衣着,动作进行描写,人物描写画面感很强。此时注意动词的运用:披、捏、走、拉。
并且运用修辞手法,队长嚼食物,老老少少像一个木偶的比喻。而且,注意到第一个比喻是和秋天景色相呼应的。
“走到钟下时,手里的东西全没了,只有两个腮帮子像秋田里搬运粮草的老田鼠一样饱满地鼓着。”这句话很棒,没有直接说一边走一边吃,而是通过描述一个吃的样子,动作来写。
3、“他拉动钟绳,钟锤撞击钟壁,“嘡嘡嘡”响成一片。老老少少的人从胡同里涌出来,汇集到钟下,眼巴巴地望着队长,像一群木偶。”这句话呼应了开头的伏笔,那个铁锺,进行了声音的描绘。
也做了链接,实景从钟锤撞击钟壁,人物从队长转到了老百姓。
4、对人群的描述,用了一个比喻“木偶”
【仿写】:
春天的一个早晨,万物复苏,空气中,都弥漫着春草的气息。寒冬的积雪已经消化,路旁的青草开始生长。一个小弟弟穿着薄外套,一手里拤着一根油条,一手里握着一杯插上吸管的豆浆,略显匆忙地朝学校门口快步走去。走到校门口,豆浆油条全没了,只有两个腮帮子像袋鼠的口袋一样鼓鼓囊囊的。远处教学楼的铃声响起,铃声响彻学生耳边,“叮铃铃”响成一片。各个即将迟到的学生们飞快地冲进教学楼,奔向教室,气喘吁吁地坐下,像条哈巴狗一样。
【反思】:
第一句话,跟原文一样,交代季节和季节特性。运用动词描写人物,以及对人物衣着的描写,增强画面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对人物进行描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