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Amy的读书会拍照,一边拍照,一边收获了很多有意思的故事。
读书会的主题读本是《生命才是最值得去的地方:叙事治疗与旅行的相遇》,作者是台湾的黄锦敦。
读书会开始前,Amy让大家选了对自己最重要的三张照片,并且按家人、工作、友谊等等分了小组,每个小组分享自己照片的故事和意义。之后再回到读书会,一起读了泰武国小的故事。
故事里这所学校的有一个孩子小马是有阅读障碍的,但是里面的老师并没有区别对待,而是接纳他的特别,并且还选了他当学习委员。作者当时就很纳闷,即使这个孩子不错,但是当学习委员,似乎还是勉强了些。但询问了孩子们才知道,原来学习委员最重要的是学习态度,最后大家一致选了特别努力认真的小马。作者当时就感慨,大人对一个孩子的影响,真的特别深远。
Amy经由这个故事,也分享了她的真实体验。元宵节的时候,学校要求小朋友带灯笼去装饰,双胞胎的哥哥不想做就买了一个花灯去,而妹妹特别用心,自己看视频找材料,花了大半天的时候才做好,虽然黏贴的不是特别美,但是妹妹还是很兴奋,特别有成就感。第二天兴高采烈的带去学校,却被老师说灯笼太丑,不让她挂上去。妹妹只好默默的收了起来,还特地把口罩拉高了不让同学看出来她在哭。妹妹回来以后,觉得很委屈,觉得自己的用心没有被珍惜。
两个故事一对比,就能感觉到好老师的重要性。可是现实世界里,就是会遇到各种情况,我们没有能力让孩子一直在老师的关注重视里长大,以后进入社会,也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但这些都是成长需要经历的,有时候这样的挫折,也是生命的馈赠,可以帮助我们更多的看到自己,而不是轻易的因为外部评价而起伏失落。
听完Amy的故事,玲玲也想起了自己的小孩。孩子在读幼儿园,特别调皮,因此常常被老师区别对待,比如一个人坐到中间不能一起分享食物,比如睡觉的时候不允许上厕所。孩子委屈,回家一说大人也很愤怒,但是一直没有和老师沟通,都在想是不是换一个班级或者学校。最后玲玲随意和孩子说,或者你可以告诉老师你很爱她,让老师下次可以不要要求你这么严格。没想到孩子真的照做了,也没有和老师说具体的原因,只是很暖心的告诉老师:“老师我爱你。”最后带动着整个班的小朋友都在表白,老师感动的不行,特意找玲玲聊,玲玲也才知道老师之前会那么做,也确实是孩子有时候太捣乱了。但在那次以后,老师明显对孩子不像以前那么严格,还是也更配合老师了。
听完这个故事的时候,我拍着照眼睛都红了,可以想象一个那么小的孩子,在经历那样的批判责备会多么沮丧难过,他甚至可能都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可能就会单纯的认为自己是个讨人厌的孩子。而当孩子真的去表达自己的真心时,被看到被注意被理解,真的感觉那一瞬间,一个低头的孩子瞬间就阳光灿烂了起来。
之后Amy又分享了一对焦虑父母的故事。他们的孩子不管去什么课,都被老师说孩子可能有多动症,因此父母非常发愁,来请教她是否认识相关的机构。Amy当时也没有说什么,只是发了书里的一篇文章给他们。
文章里的故事是这样的。作者和朋友一起去木工坊里做椅子,那些椅子都是用海里的漂流木做的,用的传统的卯榫结构,所以每个椅子都要根据木材本身的特地去做。做的时候要不停的前后翻动,看看腿是不是契合洞口。老师特地交代,至少要来回翻看100次。结果作者就偷懒了,等发现的时候,洞口已经太大了。正拿着椅子等老师责备的时候,没想到老师却说:“大了啊,没事,你继续做,后面我们用木片把它堵上就好。”作者当时就突然被震撼到了,是啊,有太多的时候,我们都在强调错误,而不是鼓励孩子继续改进。
当一个人所选择的价值和观点和主流不同的时候,人就容易被主流的声音干扰,内在受困,对自己产生怀疑甚至自我否定,这样我们就没有办法好好做自己了。“在大量复制的生产线上无法产生艺术,因为所有的艺术创作,都是创作者在做自己的时产生的。”
那对父母看完之后,也放下了心中的焦虑。“陪伴一个人,教育一个孩子,和种一棵树是一样的,要用百年的概念来看待。”
记得有教育专家说过,中国的孩子不是输在起跑线上,而是累倒在起跑线上,等孩子真正读大学了,已经没有了学习的热情。一个国外的教授曾说,自己不再招收中国的学生,问及原因,是因为那些孩子根本不是因为热爱这个专业才学习的,他不想浪费他仅有的精力和资源。
每每看到这些,就觉得应该让孩子多一些的时候去玩耍,去野外,去交朋友,去奔跑,他也只有在看这个世界的过程中,才能找到自己的热爱吧。而一个人因为热爱去学习、却生活,才能激发出他原本的生命力,那才是幸福又幸运的人生啊。
“让人回到手工里的味道里,愿意用量身定做的心情,愿意给出时间,来造就一个有自己味道的生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