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心中深埋着一颗烦恼的种子
多年前,老何参加一个广东省上市公司董事会秘书的聚会,到南航公司的一个飞机驾驶培训基地体验了一次模拟驾驶飞机的训练,坐在驾驶员的位置上,从发动机启动,飞机的缓慢滑行、加速拉升到起飞,在高空的定速巡航,一直到目的地的缓慢降落和着陆,体验了整个飞行的全程,无论是眼睛看到全程视觉景像,耳朵听到起飞、巡航和下降过程的声音,身体感受到飞机启动,起飞,下降和着陆的震动、加速和减速的动态感觉几乎与实际乘飞机时的感觉一模一样,当自己走出模拟训练机的时候,才发现刚才在模拟机的那种开飞机的感觉真的是一种很真实的幻觉。
有一次,老何从广州乘巴士回家时发现,巴士司机看的屏幕不仅可以看到行驶的路线(GPS显示的路线),更可以看到所驾驶车辆实体位置以及车辆前后左右的路况和四周车辆、行人的动态状况,就像在车顶部有一个跟随巴士一同行驶的摄像头(或一同行驶的无人机摄像头)同步监控着巴士的运行。当然,巴士的顶部上面并没有摄像头,老何一直百思不得其解。
后来,老何了解到特斯拉S P90D安装有8个广角摄像头和12个长距离超声波雷达。这些摄像头和雷达所收集的数据经过计算机系统的处理,完全可以整合出上述的车辆及四周动态状况图像,就像在车顶上方有一个摄像头一直跟随着本车一同行驶。
这与我们普通人对自我的认知非常相近,我们都认为自己身体和内心的背后就是那个决定和控制自己行为、情绪和意念的“我”。然而,佛陀却认为“诸法无我”,在我们能看见的身体,我们能感觉到内心的情绪和意念,均没有一个恒常不变,主宰我们行为、情绪和意念的“我”,我们所认为的那个“我”就像上面所说的巴士顶部那个不存在的摄像头一样,仅仅是我们看到车辆行驶时的动态图像时所想像出来的幻觉。现代生物科学发现的大脑镜像神经元以及相关的研究发现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我们为什么能够产生这种“我”的幻觉。这也许是自我意识的重要基础,也是人类能够进化成为万物之灵的关键所在。然而,在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产生的“自我”幻觉却是人类烦恼和痛苦的根源!
下文来源:倪伟《觉悟》
作者:倪伟
加拿大有一种生命力特别旺盛的蒲公英,即便你将它连根拔起,不久它还会从地下长出新的来。后来,经过专家的深入研究发现,它的根须特别长,竟然顽强地扎入地下八米的深处,并且须根的尽头有一粒种子,就算须根断了,蒲公英也照样会因这粒种子而再次破土重生。
在我们内心深处,也深埋着一颗种子。不知不觉间,这颗潜伏着的种子在不断地发芽开花,并结满了各式各样苦涩的果子。
虽然我们讨厌那些苦涩的果子,但由于并不知道它们究竟来自何方,所以就算用尽了各种方法,却总是失望地发现无法根除它。
因为,我们总是治标而不治本。就像人们只是铲除地上的蒲公英,或者虽然拔出了蒲公英的根须,却将那颗种子留在了地下一样。
若不将深埋于心中的那颗种子拔除,又怎能消除苦果?
那么,那颗种子在哪里?长什么样?怎样才能根除它?
心,是个越来越小的容器
深埋于我们内心深处的那颗种子叫“自我”,它是我们人生一切烦恼和痛苦的源头。
我们的心,本来应该像虚空一样,可以容纳一切。一切都和我们没有对立,一切就是我们,我们就是一切。我们和整体没有分割。
当心中有了自我,就开始分割和比较,“我”从整体中独立了出来。接着,因着我们的喜好、经验,心的大小容量就显露出来了,我们的心不再可以容纳一切了。随着分割的东西越来越多,心的容量也就随之变得越来越小,再也容不下自己不喜欢的事物——这就是所谓的“个性”。当有一天,我们把一切都分割得清清楚楚时,心量就变得非常狭窄,于是什么都装不进去,也出不来了。自我变成了一道过滤外界事物的屏障,它将一切不喜欢的,讨厌的人、事、物都挡在了外面。
不知不觉间,我们的心变成了一个密不透风的容器。
自我,在慢慢长大
蒲公英的那颗种子在初生的时候,只是扎根在土壤的浅层。这时它还无力扎入深土之中,无法自主地把握一切,只能被动地等待机会。当它从地表吸收了足够的养分,从土壤中崭露头角时,种子里那股潜在的力量就开始发挥作用。
经过阳光和雨露的滋润,它开始茁壮成长。它在地底下长出了须根,将当时那粒浅埋在土壤中的种子慢慢往更深层的土壤中推进——那里有更充足的养分,更安全,更宁静——不会因为一场突来的暴风雨而被夺走生命。须根日渐长大,在光合作用下,各种营养通过它输送到蒲公英的每一处,它的生命力变得越来越强。自我也如同蒲公英的种子一样,在我们的“培育”下慢慢长大。
在两岁之前,我们还不能认出自己,这时还没有自我意识,只是靠本能的反应来维持新陈代谢和作出一些简单的身心反应。此时大脑还没有发育完全,将个体从整体中独立并分割出来的自我意识还没有形成,因而对外界事物作出的是本能反应——自然而没有分别,一如我们的眼神,天真而烂漫。一旦自我意识产生,那种漫无目的、天真烂漫的作用力也就结束了,取而代之的是有系统、有逻辑、有目的地与事物发生种种关联的意识行为,自我逐渐形成了。
有了执著,就有了烦恼和痛苦
当我们对事物的片面认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开始依照自己独有的方向行进。随着不断地与外界发生物质性或精神性的交互作用(能量转换),一个新的、突显的、可被识别的自我就会变得越来越独立和强大。我们会变得越来越固执己见。此时,顽固不化的思维模式产生了——执著就开始了。这个执著会围绕“我”来做文章,一切事物都将跟这个“我”形成关联,一切好坏皆以“我”为中心来作出评判。接着,我们就慢慢执著于这个自我,经过一定阶段的熏习和积累,一个独立个体的自我意识成熟了“我执(即自我执著)”形成了。 我们一系列内在的反应和外在的行为,形成了对内的感觉和对外的觉知,自我意识因此被唤醒,就这样人们慢慢地有了越来越清晰的意识和觉知能力。这种经验会带领人们走向文明,但也带来了相应的痛苦和烦恼,它是一把双刃剑。
我们一系列的行为、语言、思想都会处处与这个自我产生相对作用,并开始以相对的是非、好恶等独特的方式来判断自己所经历的一切,因此就有了种种觉受,从而生起烦恼和痛苦。
“我执”会给人带来无形的束缚,我们很难摆脱这些既成的惯性思维模式,这时烦恼和痛苦就会像影子一样跟着我们。人生因此就成了一次别无选择的艰辛旅程。
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自我存在
那么有没有办法把这把双刃剑用好,只使其发挥有益的作用而不产生负面作用呢?能够避免自我负面影响的唯一办法就是超越自我。
从根本上讲,自我的本质是“我执”,就是妄执人有一个实在的我的存在——有一个独立的身和心,于是便生起了与我的身心有关的一切觉受、生老病死等种种烦恼和痛苦。
在生命本体未显露时,我们通过观察,逐渐认识到这个能观察、能知道一切、能觉知自心的“那个”就是“我”,并随着日常作用的长久熏习,凝固成了一个较为明显的、可以控制自心和作用的“我”的存在。有了“我”,“我执”就必然地产生了。但这个“我”并不是那个能作用一切的生命本体本身,而是由我们的妄想执著而暂时显现出的一种生命本体的附加产物,这个“我”并不能保持恒常不变,而是会随着时间、经历、作用的变化而产生无常变化的动态“我”。
自我一直在无常变化着。无论是这个“身”还是“心”,都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主体或主宰存在。身体和心念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着,细胞生生灭灭,所以不存在一个恒常不变的,可以主宰、控制身心及一切的主体——“我”,它只是个无常变化的假名。
超越自我,显露智慧
身体在变,心(意识活动)也在变,那么不变的是什么?
当我们进入全然、自在、宁静的状态,一切只是应机、自如地作用着,没有一个起主宰作用的“我”的概念存在,这就超越了自我。此时,纯粹的创造力会以最大限度显现出大智慧和人性的光芒,我们将因此而摆脱过失、疾病和烦恼,如此才能达成美满的人生。
有“我执”的这个概念存在时,就有受者、承担者、肇事者,就有狭义地区分好坏的标准和概念存在,就会在作用时产生矛盾和障碍。并且这个概念的标准是相对的、片面的、有局限性的,是自我主张性的,在作用时会处处受到自我的束缚,错误、过失等一系列负面的产物会油然而生。
没有“我执”这个概念存在时,就只是全然地、应机地在做好当下的每件事情,没有将精力分散、浪费在其他无用的地方,没有受者、做者、自我对立和识别计较得失的作用存在,是忘我和超我的作用状态。没有包袱和束缚,没有得失心和欲念,这样反而能自在无碍、专心致志地超常发挥作用力。最后,身心会逐渐做到以下五步:
第一步,清净:没有了杂心妄念,暂时脱离了欲望、嫉妒、愚昧。外在的行为没有过失,内在的心境也没有烦恼,这就是身心清净的状态。
第二步,自在:身心完全脱离了烦恼的束缚而通达无碍。
第三步,觉悟:远离一切迷妄,生命的本体——自性显现。过去我们内在的觉性被自我等各种无明遮盖,就像天空被云层(白云或乌云)遮盖住一样。这时,我们误以为天空是白色的或灰色的,错认了天空的真实面目。我们的心也一样,有时受种种烦恼、妄想覆盖,有时受各种快乐、幸福情绪牵引,有时又能清净、无执著。但正像白云和乌云都不是天空的本来面目一样,烦恼和妄想也都不是心的本来面目。当我们站在云层的上端直视天空时,才能亲见天空的本色。
第四步,大智慧显现:此时,破除了“我执”(执著有个恒常不变的自我存在)和“法执”(不但“我”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主宰存在,万物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主宰存在,而且心的一切作用力也是暂时的、变化的、虚幻不实的),自性自然显用,成为纯粹的创造力,如天空本色显现,没有任何白云或乌云的遮盖。
第五步,返本归源:达成无上的喜悦之道——大圆满、证悟。此时再也不会被欲望和妄心所迷,体证了真理,证悟了存在的真相和生命的真谛。
心,创造了你的命运
是我们的心创造了包括命运在内的一切事物和作用。在还未清晰地明白这个道理之前,我们只能在命运的漩涡中随波逐流。当了悟这一切,并能把握住心这个造作一切的源头时,就能走出心所创造的迷宫,从被动中脱离,成为一位真正自在无碍的智者——觉悟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