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和朋友们一起参加了省六监的读书会活动,每一次活动就像一本书。粗粗地看可以看到一个故事,各种画面组合而成的一段影片,仿佛混混沌沌不可言说。再细致一点,可以看到其中闪现的几根线路,似乎就像树叶沿着树枝伸向树干的过程一般,原来一个故事是很多个故事的组合,一个时空是多维存在的交错。进而再深入,可以由具体转抽象,由抽象再升华出一个共同的主题,于是及此又仿佛是混混沌沌不可言说,而这种不可言说不是因为秩序尚未建立而感到的蒙惑,俨然是一种语言之外的景象了,语言只是存在的一种载体而不能尽述其中的意义。读书会读的是书,书是现实存在的一种抽象整合,实际的存在作为生命整体,渗透在角角落落。于是,毋宁说角角落落都是书,只是人自身怎样去读而已,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混混沌沌皆由心生,心生万象,万象归心,凡物皆可作为一种象征,一切法皆是心法。读书读的是心,活着活的也是这心,是是非非不在心外,只是真妄而已,真妄又是同源,无非觉与不觉而已。
一事物呈现在眼前,首先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氛围,草有草的氛围,树有树的氛围,人有人的氛围,读书会的每个活动又有其各自的氛围,这种浑然的感觉入心,心会留下它自己的痕迹,这种印记的意义有时候甚至不是我们的意识所能够觉知的,仿佛就像一粒种子,它会伴随着我们,不经意之间发芽开花。细分开来,一物又衍生出许多的子节,如同一棵树分出很多的枝杈一般,每一个子节又俨然一个新的生命;综合来看,仿佛又不存在所谓的单独个体,每个细胞都是彼此相关联,共同活出了一个大的生命。从其同者而观之,则无往不同,从其异者而观之,则无往而不异。相由心生,我所见全由我心所投射,我心单一,则外相单一,我心混沌,则外相亦混沌。其中孰真孰假,凡存在皆合理。盲人摸象,象有种种,综合而看,是者有非处,非者有是处,不执则真,执一则妄。事实并非线性存在,也并非面式存在,或则空间性的存在,超越时空的存在,抑或超出想象之外,它就像一场雨从高空莫名的所在落下,落在江河,亦落在山丘,落在指间,亦落在心田,倾尽一切语言可描述之余,它必然还在他处。
高墙读书会略感(一)实践的活动超越了文本,文本有其局限,虽然也联通生命,但是仅仅从文本进入生命的难度会较大,需要借助想象力,耐力和定力,定力指明方向,耐力持续向前拓展,想象力开辟多元道路,多元之中求同存异,如此,一即一切,历经复杂基础上的简单是真正的简单,如实见证则如实发生。阅读需要具备基本的语言能力,这只是粗的支架,如同建造房屋所用的钢材构架一般,仅此而已,仍是术的学习,道的体悟,或者说生命的体悟,需要在生活的基础上搭建。生活是活出生命,生命有爱有恨,有取有舍,有悲有乐,仿佛一首交响曲,而非单一循环式语音播报。由此则感受到自身内在世界的广阔以及危险,仿佛大自然所呈现出的一般,有恩慈的光明与无尽的阴暗,有开阔的平地与幽深的峡谷,如水一般与世无争,如火一般吞噬熄灭,花的命运是我的命运,风的命运亦是我的命运,虽此一生,而轮回交替,好似时间与空间只是虚拟。于是在这光与暗之中,亦欣然亦叹息,仿佛生与死并存当下,一念天堂,一念地狱。生活是对心的见证,心是无所不在,心是气象万千,心是生存与毁灭,我们无论如何也无法跳出心外,于是这心该何以安放,便有了向内的寻觅,这种寻觅是生命的另一种开始。
一开始,人定然都是向外寻觅,因为外物直接刺激自身进而产生各种愉悦,这些愉悦本质的生成区域是内在的,外物只是起了一种引导作用,人对外物的兴奋感会随着重复次数的增多以及环境条件的转移而发生改变,对每一种外在事物的追求,时间上或长或短,都会抽象地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律,佛说的成住坏空,数学上以抛物线的形式很形象地比喻了这一现实,这是心的现实。对于外在的陌生事物,骤然降临的一种全新刺激,起初由于其对心的撩动,人会将注意力专注其上,进而运用自心的能力展开联想与丰富,于是外物由一个有限的相而变得生动具体起来,仿佛其中蕴含着全世界。这种内驱力会引发行动,行动是对内在认知一种实证的过程,于是对于外物,其浅层的表现人会逐渐适应,内心不再随之起伏,进而深入到此物的内在,窥其内在或则空空如也,或则循环重复,或者灿烂无边。进而在此一基础上,根据自心的回应,人继续调整他对于外物的态度,或则直接丢弃,或则出于外在的目的而麻木维持,或则遵循心灵的法则,将其拓展,最终若非落实到心上,即便形存而实亡。因为存在的源头是心,智慧由心而生,智慧具象成概念与方法,由行动的配合则创造出外部世界,究其所源,心是创造力的源头,回归源头方不至于枯竭。主张遵从心灵法则来生活,其实也就是渴望一个不枯竭的生命。
回归源头是一种纵向开拓的生命方式,每一种存在都有它自己的主张,它主张什么最终便成为什么,这种意志有时候是他人赋予的,有时候是自我要求的,觉醒意味着全然地从自身生命的立场上去探寻并实践自己的主张,活出自己的生命,这是意义所在。外相是最容易变更的,于是时代越发展,人们的选择性也就越多,但是本质而言每个时代都有相通性,无非是心的现实与挑战不同;内在的条理则需要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不同的深度有不同的逻辑,各自在自己的环境范围内无条件成立,于是科技总是在颠覆它自己,见到什么便能够创造出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创造出来的这个世界,又转而成为心的一种投射,时代的发展把人心中的欲望与纷繁,其多样性与关联性,用外物的方式直接地表达了出来。这是时代的发展,毋宁说是人心变迁的一种象征;由相,至理,再则接触到觉性的层面,觉性浑然不分彼此,所见皆一整体,我所觉即我所应承受与担当,时代的发展把各种存在之间的时空距离拉进,原本各自安好的个体,逐渐彼此渗透成一个整体的生命,或者说愈加无可选择地需要接受生命是整体这一事实,善待他人即是善待自己,由此发展出来的会是一种更加开阔的心境,直面挑战,挑战便是机遇。
高墙读书会略感(一)
每个人在用他自己的方式回归他的生命,而每个人的历程不尽相同,个体定向超越的速度远远快于整体,然而整体用的是最基础的方式,以便于其中的每一个个体自然接纳这一过程,于是整体的进展速度以及过程中的颠簸相对地就更显循序渐进,回头看历史的时候,总是感觉轻松的,仿佛千万年都可以一笔带过,身在其中,则会感受到生存的凝重。若将环境的生态系统模拟为一个人的身体,身体好的时候,人意识不到生存的不易,理念上以竞争为导向,然而身体上的问题呈现出来之后,人会积极反思,以基本的可持续性为行动基础。环境本身是各部分紧密关联的,就像人体的血液会将各种成分运输到全身一样,人口流动就像血液的循环一样,这种流动性仍将加速,环境中的问题也会随着这种流动性的加速而呈现出来,这种问题的根源在于整体的内在意识局限。硬件的设备可以凭借循环的模式保障环境一时的安宁,但是这种机械化的模式定然有其运行僵化的一日,环境的变动性是永恒的,硬件需要跟随环境的变化而发展其最契合的模式,最终人们需要培养的是对整体环境的觉察能力,以及对环境当中各种资源的综合运用能力,或者说是认识自己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根源是指向内在的。认识心的现实,接纳这种现实的纠缠与渴望,在此基础上平衡与整合,因为我们除了这里,没有别处可去,心中有的,最终都会与他自己相遇,只是或早或晚而已,没有可以逃避的责任,能做的只有发展担当的能力。借鉴刘丰老师在广义科学理论中所倡导的,外部世界是每个人自心的投射,每个人对其所见需承担责任。这样活着并非出于某种道德义务,而是维持基本平衡的手段,人心的现实,倘若不苟且,便需要做出对应的努力使其安顿。
说到读书会,是以雪漠老师的书为缘起组织起来的,每次和朋友们聚在一起的时候,总是会感叹一下书籍居然会有如此强大的能量,对于雪漠老师书中的内容,我也曾经历过一个由全盘肯定到质疑的过程,但是毋庸置疑的是,雪漠老师的实际行动对他人产生了许多正面的影响,把许多在这方面有共同志愿的人集合到了一起,大家彼此间的交流更加促进了对书中理念的认知。仅仅停留在书本的时候,兴许是很容易陷入到是非的纠缠中去的,毕竟道理随着环境的变化需要有不一样的阐述形式。从我个人的体验而言,一个人独自探索这些知识的时候,仿佛会越来越脱离人群,因为观念上愈发形成了自己的独立主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有他自己的一贯主张,直接以言语进行交流的时候往往容易发生冲撞,即便在主干上的观念一致,到了枝杈的观念上,总是会遭遇分道扬镳的情形,似乎那个究竟的道理并非是一家所能够陈述完整的。此前我在这个问题上徘徊了许久,后来感觉到自己与实际环境之间愈发脱节了,于是考虑到是否应该从理论的层面走向实践当中去。事实上的确如此,实践不仅仅在做一些具体的事情,它也是借助另一种更加灵活全面的方式帮助我们打通思路,至于这个世界的逻辑究竟是怎么样的,需要跟随实践的持续深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证实理论的可行性。缺乏理论,实践会漫无目的仿佛一地落叶,或者就仅仅是停留在了外在的得失层面上,因此而产生颇多的计较;缺乏实践,理论会一路飘飞,丧失其根基与灵活性,最终纠缠地模棱两可自相矛盾。事物的发展中蕴含着一些根本性的理念,相信这些理念是贯通在实际当中的,阅读是用一种单向的模式接受知识,实践是对这种认知的再完善与巩固发展,理论与实践应当是不分离的,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或者说阴阳结合,能量的守恒可以让事物的发展长久而稳固,如同大自然所倡导的那样。大自然本身是一个严密的系统,大自然中无生无死,只是一个生命永恒地在绽放,在呼吸,这个生命是永远值得我们去仰望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并非是一种学者的态度,而是每个人身处在当下这样的环境中,如何更好地获得自我平衡的一种方式。自我平衡,或者说就是心安,心安便是最大的幸福,没有迷惑与苟且,亦没有恐慌与抗拒。
高墙读书会略感(一)不可否认的是,当下环境中许多的情形呈现出一种相对盲目的状态,技术的突飞猛进对于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很多的行业也逐渐地被淘汰或者面临严峻的变革形势。对于人心来说亦是如此,每个人会根据环境的指引来判断自己究竟应该何去何从,而环境中巨大的变动性以及不断涌现的让人眼花缭乱的各种新事物,人心中的欲求和恐慌同时被迅速激起,应该留在原地还是应该走出去,就像《海上钢琴师》中的那位主人公一样,对岸上的这个世界有着无穷的期待,同时也伴随着扑面而来的恐慌,以及对自己原来的那个小世界,有一份依恋,兴许于此亦有不甘,电影中的主人公最终还是选择了留在海上,活在他的钢琴声中。他是幸运的,也是悲哀的,至于究竟是如何,兴许他的钢琴能够诉说这一切。但是对于现代人来说,走出去是必然的选择,因为即便自己不走出去,外面的世界也会走进来。暂且不考虑在这个世界上去争取自己的多大的地盘,争取到的东西越多,其实责任也就越大,我们需要考虑如何在这个变动的世界当中维持自身的基本平衡,不仅仅是外在物质的平衡,包括心灵感知上的,我们会遇见许多颠覆我们基本认知的事情,其中最为颠覆的,兴许是对我们一贯对于自己的判断。当我们不去遭遇环境的时候,在熟悉的世界里,我们的欲求和恐慌都处在一种休眠的状态,一旦更多元的世界冲撞进来,我们原本的平衡必然被打破,这是心灵未经锻炼的直接反应。
幼稚状态的心灵缺乏对事物全面判断的能力,也缺乏在变动之中守护宁静的能力,即便许多道理信手拈来,但是这仅仅是停留在认知的层面,从定力上来讲,这种定力是浅薄的。即使是遭遇了环境的冲击,进而深刻地进行了反思,倘若思维上不知变通,遇到本质上相同但外相差别甚大的情形,依旧会重蹈覆辙。历史如此相似,看似不同的事件从抽象的层面上而言具有很大的相通性,似乎后者仅仅是前者的一种投射而已,一棵小树苗长成了大树苗,一战发展成了二战,虽然形式和触因上仿佛是纯然的两个独立事件。如果将整个环境比喻成一个人,他的发展线路跌宕起伏,大起大落,对于一个人而言,亦是如此,他一生如同整个物种历史一样经历了漫长的进化过程,这种进化是在母亲的子宫里完成的,那个时候他就在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感知这个世界,借用这种感知来建构他自己的世界观,进而在此基础上创造他自己的世界。人初来乍到的时候,仿佛就是一个原始人的模样,对于这个世界的基本规则毫无认知,逐渐地他需要从自己的原始时代过度到现代,心灵没有原始与现代之分,只有成熟与未成熟之分。出生在农村的人与从小出生在城市的人,他们的个人历程又是不一样的,家庭环境以及教育所形成的差异导致人与人之间又有很大的不同,但是这种差异性只是局部,人具有很大的学习和适应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使得他具备在各种环境当中灵活行动的能力,这种能力根源于心灵的创造力。于是如何对心灵进行锻炼,消除种种的迷惑,进而使人在环境当中学会应用与整合资源,保持与自我和他人的良好连接,这是一项多元组合的工作,就如同树木的成长需要光,需要泥土,需要水源和空气那样,一件事情的促成是多方共同协作的。群龙无首,求同存异,如同一个自然系统一般,虽则水火不相容,但是也能碰撞出彩虹。
从一个人的完善层面上而言,他需要具备基本的学习能力,学习本身是一种蜕变的过程,停止学习,生命就会慢慢如同一潭死水。从心的层面上而言,学习就是一种打开,接触不同的事物帮助我们打破思维惯性,进而更加懂得包容与接纳,放下心中过分的私欲与执着,这种私欲看似在维护自身的根本利益,其实它只是在障碍生命景象的真实开发。心的开阔意味着更加能够感知到一个全然的世界,并且在这个世界当中心甘情愿地劳作以及承担责任。从学习的基础层面上而言,文字作为知识的重要载体在各方面的运用是普遍的,与文字连接如同拥有一盏探照灯,可以与书中的知识进行连接,从术的层面上来讲,具备深入文字的能力也就具备了持续获得各种知识的能力。但如果仅仅是将文化作为一种工具,用以开拓外在的个人利益,这种学习依旧是不完整的,完整的学习需要去体会生命,这种生命在多元的碰撞之中愈发完整,如同我们睁开双眼,看见一棵树并且沉浸其中的时候,我们仿佛就活成了一棵树的模样。文字作为一种生命的载体,它可以深入到角角落落,言为心声,作者想要传达的意思蕴含在文字当中,但是每个人自己的觉知能力有差别,有的人心灵像素高,可以照出相对细致的外物,有的人心灵像素低,不论什么样的精美事物放在面前,他都只感觉到一团朦胧,麻木不仁是心的模糊,而无关道德问题。道德是维持秩序的一种手段,不同的时代需要人们遵守的秩序不同,道德基本准则也就不同,道德更类似于一种约定。从心灵的成长进程而言,道德是手段不是目的。道德的作用在于自我规范而不在于以此为标尺,对他人进行批判,每个人面临的环境不同,遭遇的道德挑战也就不同。我们能够做的是尽可能让心中多一点光明,这点光明会传递出去,形成一个更加和平有序的氛围,这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因为每个个体是整体的一个部分。
高墙读书会略感(一)文字的正面作用在于将其携带的光明发散,如同话筒一样可以将一个微弱的声音传遍整个广场,进而使得这种声音之中所携带的磁场振动整个环境,一个人的力量也可以是广阔的。文字的负面影响在于,倘若其中存在着一些根本性的局限,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这种局限也会干扰环境的整体平衡。每个人需要在阅读的同时去体会真实的生命,毕竟真相不是单一的某个人可以穷尽的,他可以穷尽的是他自己的生命,具体的事件还需要具体分析;即便他可以穷尽真相,也不一定可以完整表达,时代不同,人所能接受的表达方式也不同;即便他可以完整表达,也不一定有人可以完整聆听,珍贵的事物永远都是只占少数。但是很多人都努力做着这样一种尝试,为了使我们在当下的环境中保持平衡,未来无法预料,但是只要具备学习与改变的能力,平衡是可以维系的。
智慧是人们综合努力的成果,我们共同演绎着一个大的生命,这个生命流经每个个体,如果我们敞开,我们就能听见,这种信息很多时候都是直接从我们内心传递出来的。静心的成果不是空无一物,而是能够听到自己心中的声响,那个声音可以告诉我们,应该何去何从,哪怕细微的碰撞,它也能感应出一个世界。
借雪漠老师一句话,世界是调心道具,借此文,亦是调心而已吧。暂且歇息一下,明日继续正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