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想过我们会通话近乎两个多小时去倾听对方的心声,大抵所谓好朋友,就是这般“默契”,纵然天涯海角却依旧无话不谈的吧。
“其实所有纠结做选择的人心里早就有了答案,咨询只是想得到心里内心所倾向的选择,最终的所谓命运 还是自己一步步走出来的。”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中最喜欢的一句话,今天感同身受。
“能成为密友总是带着爱”,最近很喜欢的一句话。
微博上有一位互关的师兄私下给我留言:“感觉你有点高冷”,无比惊讶自己竟然会和“高冷”这两个充满“女神感”的词语联系在一起,可是,当我故作认真地和舍友聊起,她便用“你明明是个超级无敌的戏精,孩子你心里要有点逼数啊”的幽怨小眼神看着我。越长大越开始不想过多解释,因为在骨子里开始笃信这么一个理儿——不解释,懂你的人,一个眼神便知你内心所经历的所有彷徨挣扎与无奈不堪;而不懂你的人,就算你费劲口舌,他最终依然搞不懂那些类似于“你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的基础原则问题。
“频率”,真的是非常important的词语。它不仅仅决定了你们有没有同样的兴趣爱好而互相吸引,进而决定了你们是否存在“对待同一问题看法一致”的可能性,最终因此决定你们能否成为真正“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在这个“人人都孤单”的时代里,能拥有几个“无话不谈”的friends是一件很荣幸的“小确幸”。
曾经年少张狂,我失去了很多原本可以成为好朋友的人,剩下的已是寥寥数几。仿佛人永远都是在失去的那一刻开始懂得要好好珍惜自己当下拥有的,所以,好朋友们,你们懂的!~
前些日子刷微博,一个我很喜欢的博主分享过这么一段话,大抵是因为写到心里去了,格外喜欢,在12月的第一天,拿出来“晒晒太阳”吧——
“最舒服的关系也许就是,我给你发消息,我不会担心你会无视,我不会担心你不会回复,我知道你在忙,我知道你一有时间就会回复我,我们可以坦然说所有的话,即是彼此的知己,又是彼此的混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