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知行合一”是不是言行一致?

“知行合一”是不是言行一致?

作者: 早知今日 | 来源:发表于2018-05-21 18:19 被阅读0次

摘抄自《吴伯凡——认知方法论》

“行”与“知”的释义

1.“行”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概念,从“同步”的角度看“知行合一”:“行”是“知”的一个同步。

既然心外无物,物是心的产品,行动也就是心的一种同步状态,你行动的效果、成败都取决于心的状态。

用王阳明的话说,“一念发动处即是行”——一个念头一旦发动起来,本身就是“行”

2.“知”

“知”字,左边一个“矢”,“矢”是射箭的意思,右边一个“口”,“口”是目标。“知”就是指射箭达到了目标。

在古代汉语中,“知”的意思有很多:

感知。比如“春江水暖鸭先知”,水里游的鸭子最先感知到春江的水暖。这里的“知”是最常见的意思——了解。

深切沟通。比如“知己”,如果两个人之间的关系用“知己”来形容的话,就证明他们是一种深切沟通的状态。

掌控、管理。比如古代有这样的官职:知府、知州。这里的“知”显然不是“知道”、“感知”的意思,不是朝廷派个人去感知那个地方,而是掌控、管理、运营那个地方。

知”的本来意思是“射箭时看到且达到了目标”,强调的是要正中那个目标。

射箭表面上是个行动,但最后射中靶子的结果取决于你的“心”和“知”,这个“知”既是一种认知,更是一种行动。

换句话说,射中靶子实际上是你内心真正知道了怎么射箭以后的一种同步方式,如果你的心是不知的,那么是射不中靶子的——射中靶子本身只是一个同步的结果。

知是未发动的行,行是已经实现的知


我们以前讲的“认知”,本质上是一个行动、一个生产体系。我们的感知结果是我们感知设备的一个呈现和实现而已。

举个例子,一台单反相机和一个只有200万像素的早期数码相机拍出来的照片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它们的设备不一样,或者说,这两张照片是它们各自设备同步的结果——表面上是“行”的不同,实际上是“知”的不同。

我们经常说“求知”,好像“知”是一个对象,放在那里,我们伸手去拿就得到了这个“知”。所以我们自以为获得了知识,就能够掌握这个世界,就能达到我们的目标。

但其实真正的“知”不是“见到即得到”的。就像我们射箭的时候,不是你看见那个靶子你就能射中那个靶子。

所以,与其说“知”是一种对象、一种可追求的东西,不如说知是一种状态、一台设备、一种储备,你的行为是这种设备运行和发挥的一个结果。

简单地说:知是未发动的行,行是已经实现的知。

所以王阳明不说“求知”——获得知识,而是说“致良知”,“知”是一种状态,你念头一旦发动,就已经是行动了。


先知而后行,真的对吗?

我举一个王阳明的例子来进一步解释。

王阳明除了打仗之外,还有两样绝活:

第一个是射箭。有一个太监以为他是一个文人不会射箭,为了羞辱他,和他比射箭。比赛的时候,王阳明气定神闲地拿起箭,不声不响三次连中靶心,就让那个太监很服气。

第二个是书法。王阳明是个大书法家,但因为他的其他业绩太突出了,以至于我们忘记了他的书法。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查一查王阳明的书法,很多人第一次看到王阳明写的书法的时候,都有这种感觉:惊为天人。他的书法有一种淹没你的气势,这是很少书法家能达到的状态。

射箭也好,书法也好,它首先是一种“知”。你知道怎么射箭,你知道怎么写书法。但是,能不能说“我知道怎么射箭,但是我射不中”“我知道怎么把一个字写好,但是我写不好”呢?显然不妥。

“写好”是一种“行”,知道怎么写好是一种“知”,这两者是不能分开的。它并不是先想好了怎么去写,懂得了怎么去写,再去写,而是在写的一瞬间,“知”和“行”同时发生了。或者说,纸上的书法就是书法家心里的书法的一个同步而已。

所以王阳明是这么概括的 :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


常识告诉我们,很多事情要先知后行,但按照这样的逻辑,你要先懂得了人生的道理再去活着,也就是先知道怎么游泳再去游泳,这显然是荒谬的。

“懂得了那么多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这句话很流行,我把它翻译一下,你就会觉得这句话很荒唐:你已经看了王羲之的《兰亭序》,为什么还是写不好书法呢?进一步翻译这句话就是:你已经知道了书法,已经实实在在地在你眼前看到书法了,为什么还写不好呢?

你会说,后一个问题还用问嘛?但它其实跟前一个问题是一回事。

认知+行为=学+习

我们讲到“所谓的认知就是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建立一个高带宽的专线连接”。神经元的建立连接,从“偶然连接”到“固定连接”,从“低带宽连接”到“高带宽连接”的过程,就是一种练习的过程。

“练习”的英文是practice,它还有一个意思是“实践”。我们把王阳明的“行”也可以翻译成“实践”——知行合一,认知和行为的合一,就是学和习的合一。

由孔子创立,王阳明发扬光大的儒家思想特别强调“习”的重要性。“学”是一个建立初步连接的过程,“习”则是把这种偶然连接固化,形成高带宽的专线连接。孔子讲“学而时习之”“性相近,习相远也”,还有王阳明的著作《传习录》,这里的“习”都是“练习、实践”的意思。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这本身就是一种“习”的过程:你好像在“温故”,其实是在反复刻意练习。

“知行合一”的本质

现在我们就很清楚了,所谓的“行动”就是已经形成的神经元连接在相应场景下的一种发挥而已。你“行”的品质取决于这种连接的带宽是否是专线;而这个“行”是否是高带宽、固定的连接,取决于你反复的“行”。


现在很多讲王阳明“心学”的人,一说到“知行合一”,就说要“说到做到,言行一致”,其实根本不是这个意思。

“知行合一”应包含两个方面:

“行”本身是“知”的一个同步的结果。

“知”是反复“行”形成的一个固定连接。

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才是“知行合一”,这也正是“知行合一”的本质。

至于如何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是一件很简单又很不容易的事情。

最不容易的,就是怎么深刻理解“知行合一”,而这个理解的过程就是更多的“知”和不断的“行”。

相关文章

  • 2017-10-13

    知行合一,是不是要先做到言行一致呢。

  • 你有没有真功夫

    是不是真功夫?有没有真材实料?是不是言行一致?有没有知行合一?不是靠想出来,也不是靠说出来,而是要做出来,真真正正...

  • 说和做

    昨天在萨提亚课程中看到一个词:言行一致。人人都知道这个词,但能做到的寥寥无几。 言行一致就是知行合一,而知行合一则...

  • “知行合一”是不是言行一致?

    摘抄自《吴伯凡——认知方法论》 “行”与“知”的释义 1.“行”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概念,从“同步...

  • 重听吴伯凡认识方法论-知行合一

    重听吴老师的课,吴伯凡老师又刷新了我对知行合一的认知。“知行合一”,并非是说要“说到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

  • 华与华品牌五年计划【21】华与华的絜矩之道。2022-03-25

    4.3、华与华的品牌三角形 4.3.1、絜矩之道 一个人是否言行一致,知行合一,就看他让别人做的事,他自己是不是也...

  • 敢做与敢说

    我们很大的一个传统指导思想叫知行合一。民间人士所谓某某,或某某某要“知行合一”,通常要表达的意思是他需要“言行一致...

  • 理清思路

    理清思路,知行合一。言行一致,懂得感恩。 放下机会,内心感谢。 表示感恩,拿出诚意。 认真耕耘,不再期盼。 用心做...

  • 真知真行2019-05-20

    真知真行 儒家强调知行合一,言行一致。知和言,指文化知识和思想言论,行即行为、践履、实践,包括道德实践和政治实践。...

  • 知行合一,言行一致

    我们常常说知行合一,言行一致,但是我们很多时候只是要求别人,对待自己似乎意识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习以为常。 我们...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知行合一”是不是言行一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qqfj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