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一条错误的路径上行走了几千年,便习惯了错误,便误以为是条真理之路。岂不知,相较于未来几百万年的人类探索之路,区区几千年的误入歧途又算得了什么呢?
所以,撰写了《善恶的真相》,希望引导人们重新去客观地审视几千年来的一些根深蒂固的认知。在此,引用胡适先生的一句名言:‘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便有一寸的欢喜’。
下面言归正传;
经过前六篇深入浅出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善良是人类融入社会关系的一种手段或技能,而非本能。
第二、善良需要后天大量言传身教的驯化。
第三、善良是一种建立在互利基础之上的条件反射行为。
第四、善恶是不可以孤立的去评判的,我们不能用鸵鸟思维来简单的评判某种行为的善恶。
第五、善恶是没有绝对标准的,绝对的善良是个伪命题,也就是说,世上没有绝对的善良,只有相对的善良。
当你帮助了一个人,他的家人会给你贴上善的标签,但那些曾经被他伤害过的人,那些仇恨他的人却大致会给你贴上恶的标签。因此,善良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第六、相对的善良是有标准的,而这个标准就是利益,即生存利益、安全利益、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能给你带来某些利益的,对你好的,对你所处的群体有利的,便会被你定义为善良。
换言之,善恶只是利益的一层皮囊,我们在界定善恶时,其实是内心的利益考量在替我们做决定。也就是说,每个人在评判善恶时都是有私心的,只是狭义的私心和广义的私心的区别而已。因此,无论是谁,无论哪个群体去评判一个人的善恶,也只是自以为公允而已。
而奇妙的是,当你坚称善良是纯洁无私的,毫无利益瓜葛时,其实也是你内心的某种利益在呐喊,而你,听到了吗?
第七、人们将善良升华为了某种品德,却只是人类的自我美好或者自欺欺人而已。人们赞颂善良,是试图用正向鼓励去引导他人都学会善良,而最终目的却是为了在自己周边建立某种安全感而已。
第八、每个人都有自我保护的爪牙以及谋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贪婪,当然也有融入社会关系的需求。因此,每个人都有所谓的善的一面,更有你想象不到的恶的一面。
第九、其实,动物界也有自己的‘善恶’观,只是他们比较原始而已。比如,当某个动物看到另一个动物时,马上就会迅速去判断,它是猎物还是威胁?它会给我安全感还是会伤害我?是我需要消灭的?还是需要躲避的?
再比如,一头母野牛在遭到狮子攻击时,一头雄壮的公野牛突然杀将出来,将狮子赶跑了,于是,母野牛便很有可能会喜欢上这位踩着七色祥云来搭救它的善良的盖世英雄,从而以身相许。
从另一个视角看,假如这头母狮子无法搞定这头野牛时,一头雄狮恰好路过,便扑上去帮母狮子摆平了猎物。它们共享完这顿烛光晚餐之后,饱暖思淫欲,便在草原上开了个钟点房,用一些原始的体位做了一些羞羞的事情。于是,草原江湖便从此多了一对因‘善良’而结缘的侠侣杀手。
第十、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如果将人群比作一面镜子,那么你在镜中看到的自己,既会是好人又会是恶人,既是魔鬼又是天使,但其实,你还是你,你看到的镜中的魔鬼和天使只是他人映射给你的一个镜像。因为,你只是在社会中谋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而已,根本无关善恶。只是,如果在谋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与他人的利益产生了相助相生的关系,他就会判定你是善的,他会变成一面哈哈镜,你便在镜中看到了一个善良的你。
而如果你在谋求自我利益最大化时,伤害了他人的利益,他自然会认定你是恶的。于是,他就变成了另一面哈哈镜,你在镜中看到的便是丑恶的自己。
而实际上,如果没有任何社会关系,当世界上只剩下你一个动物时,世界就是一面平面镜,平面镜中的你才是最真实的你。
只是,彼时,还会有善恶吗?
(作者:谁佐清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