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头条上的一个提问:“当你发现你遇到的每个人都只是你人生的过客,能陪你走到人生尽头的只有自己时,是什么样的感受?”
这恰好是前段时间跟朋友聊起,朋友的一个闺蜜两人曾经无话不谈,可到了不同的人生节点慢慢发现两个人对于一件事的看法完全不同,让两人疏远的主要原因不是两个人看待事情的差异,而是那份基于关系亲密之上总要证明自己是对的说服。渐渐地两人越发疏离,朋友的闺蜜倒是很果决,可这事一直在朋友心中有个卡点,”为什么她可以如此释然,仿佛对我们的关系完全不在乎?“
那如果是你会选择怎么面对这段关系呢?何老师曾在《向往的生活》的一段话我想是对于这种困境最好的回应。
”我也很在乎身边的人,但我从来没有一个奢望要把任何一个人留一辈子,因为这很难。“
图片来自网络听起来这种心理状态很轻松,我对你的在乎是单向的,不期待一份同等的回应,与其说是处理这段关系,更多得是处理好与自己旧有想法的关系。我们总会不自觉得将亲密变成 “绑架”对方的筹码,只是自己身在其中很难察觉。
我们总不自觉要改变他人,要求他人按自己的版本和标准来做事,那这其中就有一个“期待”的落差,最后发现,只有调整自己的想法跟做法是放过自己最好的方式,在这件事上又何尝不是如此?从“一个人会陪你走到最后”到“某个人生阶段,这人曾来我的生命中”,转念之下少了一些过度用力,多了一份自在跟允许。
无法给予对方这份允许,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在我看来,是否是因为无法与孤独共处呢?
我们多少都会有讨好他人的场合,除开一些利益原因外,驱使我们这么做的背后更多是担心那种被孤立感,那份带着灰色滤镜的孤独感。曾在一次领导力课程上,惊讶的发现害怕孤独是很多人都会有的,它是一个共同需要修行的命题。
当我们能很好地取悦自己,与自己相处,甚至于做到享受孤独,到那时即便说起“当人生走到最后陪你走到最后的只有自己”这话时,相信孤独也会少了些悲伤的调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