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国家从1979年开始,人们的生活才逐渐富裕起来。真正富裕的生活不过40年,长期的贫穷、资源的匮乏会对人的心理产生重大影响。
![](https://img.haomeiwen.com/i22476201/dc81aeba95275382.jpg)
一是让人产生不安全感和不确定感,而不安全感和不确定感也会让人产生焦虑。人在焦虑的时候就会寻找确定感,而“学习好可以改变命运,可以挣到更多的钱”似乎是一个非常确定的概念。社会对于学习的过度重视和关注就是源于长期贫穷造成的内心的不安全。
二是比较意识。资源的匮乏就会让人生活在丛林原则中,“我要比你强大才能生存下去”。
三是囤积心理和财富观的影响。很多老人过度节俭,不管什么东西都不舍得扔,我有一个朋友给父母搬家时发现老人存了四十五个月饼盒子。很多人教育孩子的时候,通常也是“你要省着花,你不能乱花钱”等。
有这样一位妈妈,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差,但是她带女儿去超市买东西的时候,只能让女儿在吃的和玩具之间选一个,孩子特别难受,娘俩总是因为这个问题在超市生气。我问这位妈妈,“你买不起吗”?她说,“当然买得起,但是人是不能乱花钱的,我必须要限制她,不能让孩子养成乱花钱的习惯”。
前面我们探讨过,原始时代率先进入农业时代的人不一定是勤奋、聪明的人,而是所处地域有土地和河流的人。一个人、一个氏族只有拥有更多的土地,才能让自己有更多生存的保障,于是每个人、每个氏族都在拼命地抢夺土地。
骨子里的不安全感让人类不断地扩充土地,家族和国家都是如此。土地的扩充需要更多劳动力,多生孩子才可以有更多的劳动力。那个时候家族扩充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劳动力,可以种地、打仗。劳动力是需要控制的,否则他们就不去干活。于是控制、听话成了一个家族和一个国家的主旋律。
文化是为国家、为人类服务的,于是儒教就有了“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理论。父为子纲,讲的是在家中“公事”上,确定了父亲的领导地位,免得家中乱成一锅粥,谁都想当家做主。
艰苦的劳作下,我们有一句话叫“当牛做马伺候你”。人是被当做工具使用的,人们需要寻求心灵的慰藉,人们对大自然不了解,就会将一切都寄托在神灵身上。于是产生了各种宗教,佛教中的轮回讲的就是这辈子受苦受累下辈子就可以过上好日子,农耕时代是宗教最盛行的时代。
![](https://img.haomeiwen.com/i22476201/a749faf65bc78d65.jpg)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家族内的关系就形成了以下这些特色:
一是听话顺从。孩子听大人的话,女人听男人的话,家、组织和公司才有秩序,才能完成耕种土地的任务。
二是不为自己活。每个人都是为这个家而活,不是为自己而活。因为大家只有齐心协力才能有饭吃,才能活下去。
三是打、骂、惩罚。耕种土地很苦,干农活很累,人天性爱自由,受不了这样艰苦的劳作,回到家,女人要照顾男人。孩子从小就要学习耕种土地,当然不想学了,于是家长就会强迫他们。人类是从暴力出身的,打和骂这样的暴力从原始时代就有,只不过从征服和消灭变成了支配和奴役。
四是规矩多,规则少。家里立规矩不需要商量,只需要服从。关系是单向的,只有一方可以发声,另一方是不可以出声的。当时的文化也是这样,要维持这样的一种家庭氛围和社会氛围。
这也是农业时代的必然选择和重要特点,因为只有在这种社会关系下,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率才有可能大幅度提高,也正是由于这样的文化和制度,才创造了惊人的古代文明。如果农业时代的人类不能通过集权和专制集中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那我们今天看到的那些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也是不可能创造出来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22476201/1fca5db006c97ec1.jpg)
但是现在社会的发展,已经不需要让我们的孩子成为工具,我们可以生活得更舒适、更轻松。孩子们不用再像苦役般劳作,他们完全不需要再按照一个模子来塑造。这个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但是把农耕时代的教育理念拿到现在来,符合当下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