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上学的时候曾经看过一部电视剧叫《别了温哥华》,很老的片子,剧情什么的早已经忘得近乎干净(上来就暴年龄也是拼了)。但其中有一幕,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时赵子琪演的女主逃到加拿大,在李小冉饰演的女二家中,赵子琪拿起书柜上的一本英文书开始看起来,看着看着还忍不住被书中的内容逗笑了,这时候李小冉略带惊讶地评价道:你的英文还挺好的?
后边的情节笔者已经想不起来了,但是那一幕看着原版书笑出声的画面却深深地震撼住了笔者幼小的心灵,啃过英文原版书的朋友大概都能意会我当时受到的心灵震撼,菜鸟阶段很多英文书就算是用字典一个一个查过生词,也不能真的get到里面的重点,更别说那需要调用无数有形无形的文化背景的笑点了。当时我就在想:@#¥,什么时候我也能随手翻开一本原版书就能看懂,就连里面的洋笑话也不例外?
其实我们追求的“英语好”也不过大抵如此,是那种信手拈来的轻松,毫不刻意的流畅,具体到今天的话题“英文写作”上,那应该就是一种文思泉涌下笔有神的自然了。而这些,换成浅显的大白话,就是一种“自动化”,或者精确一点说叫“快速、准确产出或理解言语的能力”(De Ridder et al., 2007)。
笔者不敢说自己现在已经修炼到这种“毫不费力”(effortless)的境界,但起码在语言考试这个领域应该是做到了比较靠前(托福成绩114),相信我的经验应该对题主会有一些帮助。之所以以托福为例,是因为它是一种限时测试,所以对于快速准确产出和理解言语的需求更为突出,不过即便是在没有时间限制的情况下,我想题主更希望达到的也应该是更快写出英文作文的状态吧。那么接下来就以笔者自己为例说说英文写作能力的决定因素都有哪些。
母语的思维能力
把这条作为第一个小标题想必会出乎一些人的意料,你没看错,其实一个人的英文写作水平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他母语水平的影响,特别是在思维的层面。当你在踌躇苦恼英文写作为什么不好的时候,焦虑的开始背诵单词读原版书的时候其实是犯了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错误,面对一个作文题目写不出东西来这不是你的英语问题,或者说不仅仅是英语的问题, 更关键的问题其实是同样的题目你用中文是不是能够洋洋洒洒写上一大篇。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恭喜你首先过了第一道门槛,你需要的是后文另两个维度的提升。而如果你的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很可能一直以来你的努力方向都是错的,你在没有提升母语思维能力的情况下直接补充二语内容,只能是积累了一堆砖头,却无法搭建成一座高楼。
以笔者自己为例,中学期间就很热衷于观看辩论赛,一段时间下来一些常见的立论、驳论多多少少耳濡目染,还有中学语文课上主动被动地学习的那些思考方法,无疑都对后来英文写作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到了大学,笔者直接开始参加英文辩论赛,不过就算是英文的辩论,我和辩手也还是会先用中文讨论两方观点,思路理清才是转换英文的过程。所以,对于写作的第一步构思部分,我认为中文的底子还是非常重要的。我知道讲到这里会有很多人说那你这不是“中式思维”,不是对英语起到反作用么?非也,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先来比较一下中英思维有什么特点。
这个图其实是一个系列,是讲述德国人和中国人的区别的组图,曾经在朋友圈被疯狂转发,想必很多人对此还留有印象。而英语作为跟德语同属日耳曼语系的一家兄弟?,也基本可以被此图代表了。当然,如果你觉得这足够生动却不够学术,我可以给你看另外一张图,是一篇学术论文中使用的(Kaplan, 1966):
English - (includes Germanic languages such as German, Dutch, Norwegian, Danish, and Swedish) Communication is direct, linear and doesn’t digress or go off topic.
Oriental – (Languages of Asia) Communication is indirect. A topic is not addressed head on, but is viewed from various perspectives, working around and around the point.
图片和上面摘出的两段描述将我想说的问题更进一步阐释清楚了,英文是典型的线性的、直接的,而中文则是典型的非线性的、曲折甚至螺旋的。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进而判断所谓的中式思维在英文写作中究竟是否有用了。如果我们把写作拆分为构思和行文两个阶段的话,中式的非线性,或者说发散式思维其实对于构思是显然利大于弊的,我们很擅长将一个话题进行拓展或者引申,将一个简单的概念发散出若干条复杂的脉络,如果你的中文作文好,或者很擅长运用这种发散式思维的话,那么看到一个作文题目必然可以很迅速的想出很多与题目相关的角度和内容。那么为什么很多人都说“要用西式思维”,用英文思考,而不是中文思考呢,其实我认为这是在探讨行文这个环节而非构思头脑风暴这个环节。在行文的时候如果我们依然顺应自己的天性,那么对应的你的文章就会变成上面的图片给人的感觉,把简单的事情弄得过度复杂了。所以,在行文的阶段我们需要的是转换思维,将上一阶段发散出的散点以线性的方式呈现出来,而不是100%还原自己的思考过程。
也就是说,写作中蕴含的思维广度和深度其实是由你的母语思维能力决定的,而表现出的语言的清晰和逻辑的严密则是你的英文表达能力决定了。这其中,前提是你的母语思维。而我们如果想要达到开头所描绘的“毫不费力”的高手状态,需要的是增加中文深度阅读与思考。
看到这也许有的人又要说,那么我看英文阅读就不能思考了么?当然不是,其实退一步讲,所有的思想和观点并没有严格的语言的区分,只有不同文化思维模式差异的区分,那么为什么还是要鼓励大家多看中文阅读呢?其实是因为作为英语非母语的语言学习者,直接通过英文阅读充实思想或者提高思维能力是过于理想化,不切实际的。国内的二语习得研究就证明了这一点,“总体上外语专业大学生毕业时的思维水平明显低于其他专业的学生;而相对于英语专业学生,小语种学生的问题可能更大”(文秋芳,2006)。这与外语专业只强调外语阅读的输入而非母语阅读输入是有很大关系的。而因为我们从小就在母语的环境中,不断的积累训练母语的理解应用能力,我们对于母语资源的运化能力才是上乘的,才是真的可以指导英文表达的底层结构。
二语的预制语块积累
有了思维的基础,接下来的步骤就是具体的英文行文了。这点我在前面就有提及,我们真正要避免的在行文过程中100%还原思考过程,而是按照输出目标语,也就是英语的特征对我们的思考内容进行选择和组织,并匹配以适合的英文表达,变成一篇高质量的文章。
那么如果才能做到像一个母语人士那样行云流水般侃侃而谈呢?这里需要引入一个概念叫做“预制语块”,英文叫做prefabricated chunks或者prefabricated language sequences(称谓很多,在此仅列举两种)。语块不是传统语言学的语言单位,而是包含功能、语境要求、语音、语法、语义内容的语言使用单位(徐昉,2012)。所以,传统的语法、词汇的界限在语块理论下消失了,我们从按照语法规则组织单个词汇成句的过程向拼接若干个词汇或句式构成的语块的过程,这一点上,其实更接近我们儿童时期学习母语的经验,小的时候你模仿大人所说的很多话并不是真的理解怎么的构成规则,而是直接记忆的一块一块的片段。
那么用语块拼接代替语法规则造句有什么好处呢?好处就是语块拼接出来的表达相比逐字翻译的表达更加接近目标语了。想必很多人都曾经写出过一些语法正确,然而表达就是不够地道的句子,比如“孩子们看电视过多会大大地损坏视力”这样一句话,如果按照语法规则逐字翻译,出来的句子大概是这样的:
Children watching too much TV will damage eyesight.
但其实如果运用一些语块,进行组合拼接,出来的是这样的
Too much exposure to TV programs will do great harm to the eyesight of children.
第二句与第一句的区别是用了exposure to sth和do great harm to sth,同时采用了sth does harm to sb这种更符合英文表达规范的句式。
使用语块的好处还有很多,比如可以提升语言的表达质量,都是正确的情况下,一些collocation范畴的东西也可以让你的语言有种瞬间提升的效果。比如“这点值得注意”,如果是逐字翻译可能就是this deserves attention.但更好的版本可以是this merits attention.其中merit attention就是作为一个语块存在于笔者的脑海里,那么表达同样中文含义时的水平高下就可以见得了。
也正因为语块是大于一个词汇存在的chunks,积累到一定数量之后对于实现语言表达的自动化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个道理大家类比一下汽车组装流水线就可以理解了,从一个螺丝开始到整辆汽车的耗时,和从大块零件(比如发动机、轮胎、方向盘)组装的速度不可同日而语。多在脑海中储备预制语块,就相当于是使用超市里的半成品做菜,直接炒炒就可以出锅一盘拿得出手的好菜。当然,这其中的“组装原理”和“炒菜技艺”还是需要你的不断练习才可以熟能生巧。
刻意练习
于是,接下来的一个话题就是近来被谈论得越来越多以至于有些老生常谈的“刻意练习”了。掌握任何一门技能,想要从新手晋升到高手,一个不可逃避的手段就是大量练习,而刻意练习就是建立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之上,同时强调以正确的方法和有效的反馈提升练习的效果。这样的论述已经有很多了,笔者在这里就按下不表了,感兴趣的朋友去听听罗胖的“如何成为一个高手”或者万维钢的精英日课就会更加深刻的领会到这个方法的重要性。
那么写作,或者说流利表达作为一种技能,也是必然需要这样的策略来进行训练,中文思维的训练可以通过阅读一些非虚构类书籍,或者去听听知乎live,罗辑思维之类的节目都是会对自己的思维提升有很大的帮助。那么语言表达这个部分的训练应该如何进行呢?
刚才说了其实刻意练习就是有反馈的重复,重复很好理解,是一个不断操作直达熟练的手段,那么反馈要从哪里来呢?有人说我写出来的英文自己都觉得挺好的,比如上边举的字面翻译的例子,怎么才能知道自己该改进什么又该保留什么呢?解决这个问题,翻译就是一个很好的练习方法,而高质量的译文/原文,就是反馈的有效来源。
翻译练习的操作步骤其实非常简单,就是一个阅读-记忆-翻译的循环,为了更直观一些可以看下边的这个图:
当然,如果有水平比较高的朋友,可以直接进入翻译阶段,也就是红色的那一步开始,直接看着中文翻译英文,然后跟英文原文进行比较来完成这个循环。当然,这种翻译-阅读(对照)-记忆-翻译的循环过程的痛苦指数并不低,但恰恰说明这个过程动用了大脑的控制系统,对资源进行重新的整合归位升级等,效果也是极好的。笔者平时就喜欢使用一些阅读软件来帮助自己不断刺激激活自己脑中的一些碎片知识,变成越来越有规律的语块,形成输出的条件反射。那么有的人又要问了,有没有什么好的中英文双语的材料可以供我进行刻意练习呢?答案是有的,而且就在我们身边,很多的大型新闻资讯类网站都有自己的翻译团队,提供同步的高质量中英文资讯,FT中文网(金融时报)就是一个典型,笔者节选了手机app中的一篇文章,可以看到是中英文并列排布,从这一段政治新闻里我们其实也可以积累很多语块,比如privately ask sb not to do sth,serve as an envoy between A & B, attempt rapprochement, hurt efforts to do sth, put pressure on sth/sb之类,都是可以作为预制语块存储在大脑中,提升自己的英文输出速度和质量。
还想要效率更高的方法?也可以直接上英文原文,进行词组摘抄记忆,然后自己查字典翻译嘛,总之我们的目的是积累预制语块,假以时日,定能轻松愉快滴把自己的深邃思想付诸英文,流畅表达出来。
你甚至还可以把这个做法更进一步推广,利用语块组装的方法发展出一些神奇的技能:
首先,从每栏中看心情选出三个词,组合到一起。
然后,在句首放上thou(莎翁时代的you),甩给任何一个你想对怼的人~
呐,现在你也可以好好的用莎翁的口吻骂人了?
Reference
De Ridder, I., Vangehuchten, L. & Gomez, M. S. (2007). Enhancing automaticity through task-based language learning. Applied Linguistics, 28(2): 309-15.
Kaplan, R B. "Cultural thought pattern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Language Learning 16.1‐2(1966):1-20.
文秋芳, and 周燕. "评述外语专业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外语学刊5(2006):76-80.
徐昉. 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