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作者 | HML
本篇编辑 | 董小姐
当值编辑 | 玄鹤
今日导读
今天的分享,是一位抑郁孩子妈妈的陪伴感悟,因为读高中的女儿陆续不去上学、退回家中,经常崩溃大哭,出现种种抑郁的症状,深陷痛苦和无助的她,来到郁金香开始学习。在坚持观呼吸、看书、记笔记、按时参加共修一段时间后,她的心渐渐安定,智慧也逐渐升起,她看到了自己过往种种不恰当的教育模式:总是否定孩子的想法、希望孩子按照家长制定的节奏走、爱给孩子贴标签、习惯主观定义孩子的一些语言行为、批判孩子....
她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那就是要透过孩子情绪行为的背后,去觉察自己,并好好执行“三不”,不再理所应当地去管控孩子,而是将孩子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她、信任她,大胆放手、给出她生长的空间。
无疑,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一个战胜自我恐惧的过程,但却也是一条切实可行的修行之路。希望这位妈妈真切的感悟,能够给到你启发。

本文作者为郁金香家长学校2021-32C组17号学员
(辅导员:马银玲、玉面书生、不忘初心、青青子衿)
这是她的一阶段结业心得分享
孩子退回家中,我再次来到郁金香
其实我早在2020年7月份,就在朋友的推荐下,因为孩子的问题,走进了郁金香家长学校,报了一阶段的学习。那会,我对郁金香的理念半信半疑,心里有所顾虑,所以没有跟着老师们的节奏一步步走,参加共修的次数寥寥无几,老师推荐的书目也没好好看,即使看了些,当时也难理解书中的内容。
当我第一次听到老师们讲到“觉察”二字,什么是“觉察”?如何“觉察”?我一概不知,收获也微乎其微。自然,在陪伴孩子的这个过程当中,我也一直兜兜转转,孩子的情况反反复复。
去年11月份,孩子开始出现断续上学的现象,那段时间孩子经常失眠,哪怕她鼓起勇气去一次学校,回来便崩溃大哭。看着孩子内心想上又上不了学的那种无助,我和她爸真的很心疼!那段时间我们也忍不住跟着焦虑,又陷入到那个痛苦无助的境地,一个人陪伴这个过程真的很孤独艰难!
于是,我又想着再次进入郁金香一阶段学习,和有着共同经历的家人们,一起抱团取暖。那段时间,我自己内心焦躁不安。一个人试着去散步,看到路上的行车,竟然有种想冲上去的念头,但是理智告诉我,我不能这么做。
散步回到家中,看到家中的一切,内心又在翻滚,我有时竟忍不住失声大哭,还尖叫过,心中一股郁闷无法驱散。可想而知,孩子每天与这样的妈妈待在一起,有多么的恐惧和无助!那会,我总觉得孩子再次退回家中与自己有很大的关系,还忍不住恨自己。

通过学习明白努力的方向后,我的心定了
都说“谁痛苦谁改变”,有了上次的学习体验,这次我下定决心跟着老师们的节奏一步步的走,有时间就坚持观呼吸、看书、记笔记(自己的理解力有限,通过笔记的方式呈现出来,更容易理解一些)、按时参加共修(只有年初时家中来了客人,实在抽不开身未能参加,其余共修我全部按时参加)。
观呼吸是让我们静心的法宝,能够帮助我们把书看进去。一开始,我每天至少做4次,看书的效率也变得很高,看书中的内容加上记笔记,加深理解,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我逐渐明白了自己努力的方向是什么。
在我学习了一段时间后,我感觉到自己有一种莫名的喜悦感,我无法形容这种感觉,反正就是很轻松舒服。我有些不解,学习后真的能给自己带来那么大的能量吗?但事实就是这样啊!
我印象非常深刻,那天下午,我正在房间里看书,孩子突然走进来,哭泣着对我说:“妈妈,我讨厌这样的生活,这样的生活太痛苦了,我不想自己无所事事这样的过下去,我还是想去学校,我想去报一个美术班,考艺术类的往高考加点分,但是我又怕你们说我想法多,不支持我,但这是我从小的梦想,我不想再错过了……”
孩子当时哭得泣不成声,但我的心境很平稳,我能够觉察到自己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我那些天正在看《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听孩子才肯说》这本书,我试着用书中的方法只回应了一句:“嗯。”然后扯了几张面巾纸递给她,示意她擦干眼角的泪水。
那一刻我明白了,孩子表达就是疗愈,能够对我表达这些就是表示她对我的信任。待孩子情绪缓和下来,我对孩子说:“谢谢你愿意告诉妈妈你内心的想法。我们虽然有我们的想法,但是也会尊重你的选择!”
或许孩子感受到了我对她的理解与支持,脸上的表情放松了很多,竟对我说:“谢谢你,妈妈。”这虽然是我陪伴孩子生活当中发生的一件很平常的事,但如果反思一番,却能够从中找到很多自己以住不恰当的养育模式和需要学习改进的点。
一直以来,我们对于孩子的很多想法都是不支持的态度,我们希望孩子按照我们的节奏走,比如孩子提出学美术这个事情,我们就会想:孩子身体是否能承受得住?不仅学文化课,还要利用课外时间去学习美术,虽然会为高考加分,但是背后也要付出很多精力等等。这里面其实就是包含着我们对孩子的不信任,不支持的背后传达给孩子的信息就是你身体不行,你做不好!全是否定的,孩子哪有能量前行?
孩子表达这句“但是我又怕你们说我想法多”,其实背后也是我们过往的不恰当的沟通模式导致的——爱给孩子贴标签呀!我们总是习惯性主观定义孩子的一些语言行为。以前,当孩子一会一个想法,我们就会下意识地说:你想法真多!这其实就是对孩子的一种批判。
现在,我给自己努力的方向,就是凡事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透过孩子情绪行为的背后,去觉察自己。孩子那天能够向我表露她的这些想法,就是因为她觉得妈妈这里是安全的。我们的任何状态孩子都能够敏感地捕捉到,这更让我明白成长自己的重要性!

在生活中执行“三不”,就是一场自我修行
郁金香家长学校教给我们家长的两大法宝:“三不”和“观呼吸”,对我们家长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虽然听起来简单,但是真正要去实施,是有一定难度的,尤其是“三不”。
我便按照老师们教的循序渐进法,一步步去执行。比如关于吃药这个事,一开始,我给孩子配好药,后面过渡到她自己去配药,现在,则完全由孩子自己掌管。
现在,生活中与孩子相处,我更多的会以孩子的感受和意愿为出发点。孩子爸爸虽没有进群学习,但是从每日言行中,我也感受到了他的些许改变,他不再像以前那般居高临下、带命令式语气和孩子说话,而是更多地给了孩子一份尊重。
如今,当孩子帮忙做些事情的时候,他会回应:“谢谢你!”就在今天,孩子看到爸爸回家吃中饭,主动为爸爸倒了一杯水,我在旁边很清晰地听到爸爸回应着孩子:“谢谢你啊!”看到这一幕,一股暖意涌上我的心头。
在这之前,我们教育孩子有着太多的理所当然,却唯独忘了孩子只是经由我们来到这个世上,她还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啊!
那天,我看了群内有爱心的志愿者们整理分享的撒红老师讲解的“三不”。(可点击阅读:)有留言说“三不”是指向自己的,我一开始有点不理解。后面我仔细回想生活中的经历,发现真的是这样的。
我平时看到孩子的房间乱糟糟的,会忍不住地想去整理,其实是我自己不能接纳那个乱糟糟的场面,而不是孩子。我们如果没有守住自己,就会下意识地去帮孩子做各种事,然而事实上,我们这些行为,只是在满足自己内心的需求而已。
有时,我们也会不敢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因为内心有个“怕”,怕她不开心(因为自己会跟着难受)、怕她走极端(对孩子离开的恐惧)等等。“三不”的实施,意味着我们要学会时时觉察自己的内心,战胜自己内心的恐惧。

前段时间,孩子她爸提出陪伴孩子出去运动,很早就叫孩子起床,孩子也坚持了几天。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受到了老公对孩子有要求,本能地想阻止他,希望他能够尊重孩子自个意愿去生活!运不运动让孩子自己自主。
后来我一想,这就是他和孩子的相处模式呀!我从中搅和啥?我想表达,是因为我背后的内在“小我”对老公有控制啊,我希望他能够按我的想法去做。觉察到这些后,我忍住了,由他们去吧!
结果孩子坚持了几天后诉苦了,当老公那天再次提出去跑步的时候,孩子言:我想罢工啊!我感受到了孩子的无奈,有点勉为其难的感觉!之后就没有之后了。
这件事情让我体会到,只有孩子自己有意愿去做的事情,才能够很好地被完成,我们大人的要求,会无形之中给孩子增加压力,是不会持久的!所以守住自己,执行好“三不”,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觉得当我对孩子执行“三不”,就是踏上了一条自我修行的道路。“三不”适用于各种与他人的关系,父母、老公、同事、朋友…....我这次对老公做到止语,也给到了他一次体验成长的机会。孩子运动这事是强求不来的,有了这次经历,孩子他爸自己自然就学会放手了。
身为妈妈,不但要学会放手孩子、信任孩子,还得学会对老公放手,信任自己的爱人。正如撒红老师所言:“三不”是后退的智慧。

与其深陷痛苦,不如重新出发
想起孩子刚退回家中的那段时间,老公通过这两年的陪伴经历,自己思考提出“自然疗法”——就是让孩子按自己的意愿生活,还同我商量不要控制孩子,如今孩子情绪尚可,他自己下意识又开始对孩子有要求,人都是向上向好的,当想到他行为的背后是希望孩子能够增强体魄,咱理解,接纳。问问自己又何尝不是?
《佛陀教你不生气》这本书中谈到“学习,反省,改过”。学习是一辈子的修行,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把自己理解的信息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中,这一过程是最难的。内在“小我”太强大,一不小心就陷入旧有模式。按马老师所言,做到的给予自己鼓励,还未做到的咱接纳。
《遇见未知的自己》老人言:世上只有三种事:自己的事,他人的事,老天的事。人终其一生,难免会面对许多坎坷,与其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不如学会换种思维去看待自己的生活。如何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有意义,才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孩子也希望我们过好自己的生活,不是吗?
给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央视纪录频道去年播放《我们如何对抗抑郁》中,毛爱珍女士提到因抑郁症过世的孩子时,说道:“虽然这种不舍会伴随终身,但并不影响我更好地生活!我的身体状态甚至比原来还好。”采访时,还谈到了他儿子最后对她说的那句话:“人生就像一趟火车,我们都是往前相遇走一段,我们只要给对方留下美好的回忆就够了,最终总有一个人离你先去,你就努力扮演好毛爱珍这个角色吧!”
她在儿子离世后,选择了投身于抑郁症科普的公益事业当中。虽然她经历过悲痛,但是她却将这份痛苦转化为生活的新动力!她活成了一束光!真的让人很敬佩!
我们不要忘了,我们还有一个身份,就是我们自己,我们也要学会善待自己,过好自己的一生!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我在一阶段的学习也即将结束了,很感谢一路前行的老师和伙伴们的陪伴,每次看家人们在群内的分享,我也从中受益,弥补自己学习中的不足。希望在二阶段,我能够和大家一起继续学习,共同进步!感恩大家,感恩这个有爱的大家庭。

备注:每个人的体质和病症都不太一样,因此,文章中的治疗方式,仅做参考。给郁金香所有投稿及采编故事,默认可以公开。感谢分享自己抗郁路上的故事。
- end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