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各位同学
大家好。
很高兴,大家坐在一起,谈文字、聊《少年作家》的发展。这是一件非常文雅而有意义的事。
我浅薄地以为,一所学校的优秀并不在于它有多少师生,有多少栋标准化教学楼,而在于文化底蕴。文化底蕴深厚的学校自带光芒,能吸引千百万学子。缺乏文化底蕴的学校也只是体格上的虚胖。我特别艳羡五四时期的北大校园,学术大师上的语言交锋、思想碰撞,时刻都在发生。我也特别眷恋在乡镇教书的那种生活,大家围着火堆喝酒、听音乐、谈文学。这种精神上的愉悦超越物质,成为记忆中的浓艳一笔。
我认真地看了各位同学的作品,你们年轻而有才气。张莘庚的《诗之路,诗之美》,很了不起,角度新,有内涵,名人佳句信手拈来。程苗霖的文章有丰厚的历史基础,苏武、张骞、岳飞等名人轶事如数家珍。齐依晨、李梦恬主打一个感情细腻,能从日常当中寻找到人世温暖,作品很有画面感。其他作品格调或激昂、或清新,自成一格。在我看来,你们的作品就是一座座精神花园,有人种上了云杉、青松,有人种了雏菊、茉莉。它们无不散发着作者的人文气息。你们从近百名、甚至可以说是三千人学生当中脱颖而出,你们很了不起,非常优秀。
但我还是觉得不够,我们的精神花园缺少一样重要东西,即对当下学生生活的书写。在我的脑海中,我们的学生应该是这样的:清晨的集训队里,哪怕是湿冷的清晨,那些健硕的肌体仍然散发出雄性荷尔蒙;在图书馆里,三五结群的学生安静读书,恰好有阳光落在书上,落在她们的马尾辫上,周围也就有了光;在马路上空手骑车的少年,他的衣襟被风撩起,那份旁若无人、那份自得,像一条畅游在人群里的鱼;还有那些辩论场上唇枪舌剑的辩手,因截获纸条而窃笑的男生,小卖部门口大口嚼着辣条的女孩……他们都是生动的、鲜活的存在。而我们的笔触却游离了这些内容。初中生习作更多像被拘禁、被束缚的旧式小姐,停留在逝去光阴的感怀,走向“小我”。即使有“大我”,歌赞祖国的,由于对生活缺乏碰撞,容易陷入空洞的伪抒情。大家思考过一个问题没有,为什么很多爱国主义演讲很少有人愿意凝听,很多获奖作文缺少读者?在我看来,是因为这些演讲和大部分习作,只有技巧而鲜有生活,在情感上自然不能引发共鸣。
不知在坐的,有没有听过《斯卡布罗集市》。这是一首英格兰民谣,在斯卡布罗小镇上,有一对热恋中的情侣因战争而被迫分开。男方在战场上非常思念他的姑娘,想象有一个送信人,能够把他的话语传送到她的耳中:她是他今生最爱的姑娘。歌词朴素,旋律优美,却有了穿透人心的力量,超越了国界。
北大才女张培祥的纪实文学《卖米》,写了一个农村家庭为了生计和治疗父亲的病而去集市上卖米,遭遇小贩疯狂砍价,不肯贱价卖米只好挑米回家的故事。文章语言朴实,几乎都是口语对白。我读一部分给大家听听——
我和母亲开始往谷箩里装米,装完后先称了一下,一担八十多斤,一担六十多斤。
我说:“妈,我挑重的那担吧。”
“你学生妹子,肩膀嫩,还是我来。”
母亲说着,一弯腰,把那担重的挑起来了。
我挑起那担轻的,跟着母亲出了门。
“路上小心点!咱们家的米好,别便宜卖了!”父亲披着衣服站在门口嘱咐道。
“知道了。你快回床上躺着吧。”
母亲艰难地把头从扁担旁边扭过来,吩咐道,“饭菜在锅里,中午你叫毅宝热一下吃!”
文学是什么?就是用语言文字来记录生活、表达情感的语言艺术。文学应该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我多次提到“生活化写作”和“写作生活化”。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写作内容要尽量呈现生活,要把写作当做生活的一部分。
我们的学生学习压力很大,总有做不完的习题,陷入其中难以自拔。这样很容易陷入一个认知的盲区,我们努力学习的目的就是让以后过得更好、更有意义。过的更好、更有意义的方式有多种,认真书写就是其一。你们具有这个优势。
最后,我以一副对联结尾,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希望大家能用自己的笔写出更多生动的,贴近生活的作品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