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选择用谎言去弥补一个过错,用暴力去處理家庭矛盾
爱因斯坦是爸爸为了讨好自己,缓和紧张的父女关系送给自己的礼物,狗对自己来说是温暖的陪伴和孤独的依靠。爷爷弄丢后不是去寻找,而是用谎言来弥补和溜冰鞋来讨好。自己辛苦寻狗即使爷爷弄伤,奶奶走丢,也没有换来爷爷的道歉,換來的是自己借酒消愁被爸爸家暴一顿,还要向爷爷奶奶道歉。
电影《狗十三》:中国式教育下原生家庭中成长的痛苦与释然明明痛苦的是自己,自己换来的不是家人的安慰和包容,取而代之的是家暴和被逼道歉,打到你听话为止。是誰賦予你權利去對另外一個生命體進行毆打物理傷害,内心愤愤不平,为何自己一个花季少女就不可以追求自己想要的狗狗呢?
偏偏自己不依。认狗那一幕,我的眼神里满是委屈,当所有人都在说谎时,我开始惊恐:“你们当我是傻子吗?随便找条狗就没事啦,这就是你们对待错误的态度吗?”
我有很多不知,其中不知的就是:成年人的世界,找个台阶顺着也就下了,没必要为一只狗闹来闹去。中国家庭,一向是父权式的家庭。父辈的权威是最重要的,而所有的问题,都要在这种权威下被消弭。大家关心的是问题的解决,而不是个人感受。
大人打骂后连道歉都是那么自私和权威
'你要原谅爸爸' ,'爸爸打你是爱你' ,'等你长大就明白了'...,这是赤裸裸的命令与驯化。
电影《狗十三》:中国式教育下原生家庭中成长的痛苦与释然 电影《狗十三》:中国式教育下原生家庭中成长的痛苦与释然自己必须接受,不然换来的将会是更粗暴的对待。这太过于压抑,为什么自己就不可以反驳和不接受呢?我們純真空白的大腦大概就是在這種家長式淫威和馴服下被污染。
大人世界的双重标准
弟弟在家中玩耍伤到奶奶,大人并没告知其对与错,让其道歉;而自己的狗狗对着弟弟狂吠时却被教育,咬伤弟弟后被强行送走,为何犯错误的是弟弟,自己却被粗暴对待。
自己和弟弟的待遇从一开始就有差距。她的名字是随口起的,而弟弟的名字则是爷爷引经据典想出来的。
本是同根生,手心手背都是肉,奈何换来的不是同等对待。这种失落感,将伴随我一生。
电影《狗十三》:中国式教育下原生家庭中成长的痛苦与释然叛逆喝酒却被粗暴对待,餐桌上陪喝红酒却被提倡。大概小孩子的世界才要分对与错,大人的世界只有利弊权衡。
大人总是一点点将美好的东西破坏掉给你看
自己为选择兴趣小组而纠结。物理小组她想去,天文小组也感兴趣。然而自己不知道的是,自己其实根本没有选择。为了补上英语的短板,父亲直接给自己报了英语兴趣小组。没人在乎自己是怎么想的,自己的兴趣并不重要,为我好才是最重要的事情。“等你大了,你就知道你爸是为谁好。”这是中国父母“爱”的杀手锏。这句话能让你一肚子气,偏偏还无法反驳。
我想问下天下以为父母者:大人们总是依着自己的想法,为孩子做出一个又一个的决定,将孩子塑造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可这一定是对孩子好的吗?
明明第二条狗不是爱因斯坦,却被家人指鹿为马,逼迫自己去接受它就是爱因斯坦。
狗对弟弟狂吠结果被教训,后却因咬伤弟弟而被冷漠的后妈要求送走,爸爸照做。为什么刚刚建立的美好寄託感情却要被生生撕裂,为什么自己苦苦哀求却换不来爸爸的理会?可能是自己不懂,依附于原生家庭时,大人有着绝对的选择权,我们只有服从命令的份。
蝙蝠在教室里乱飞被老师打死,为何老师和同学要粗暴对待一个找不到路的无辜小生命,而且做的好似理所当然,这是冷血和对生命的漠视。
被成人被塑造沒有反抗,是釋然也是逐渐失去心中的純真。
在爸爸饭局上敬酒,自己顺从的接受。
一句‘谢谢叔叔’,让这红烧狗肉吃的格外的凄凉。
与堂妹遇到真正的爱因斯坦,却担心它扑上来,不敢相认。
爸爸悲伤时,提议给爸爸点一首《男人哭吧不是罪》,很讽刺。
尽管这些我都不喜欢,但我却可以不动声色地接受了,像成年人那样无所谓。中国式家庭中,理解与爱注定是种奢侈品。人在生命的历程中,一再失去那些重要的东西时,对于失去这件事,她就会麻木。这是一种无法言喻的孤独感,让人感到无力。
电影《狗十三》:中国式教育下原生家庭中成长的痛苦与释然 电影《狗十三》:中国式教育下原生家庭中成长的痛苦与释然原生家庭帶來的傷痛
电影《狗十三》:中国式教育下原生家庭中成长的痛苦与释然 电影《狗十三》:中国式教育下原生家庭中成长的痛苦与释然 电影《狗十三》:中国式教育下原生家庭中成长的痛苦与释然 电影《狗十三》:中国式教育下原生家庭中成长的痛苦与释然 电影《狗十三》:中国式教育下原生家庭中成长的痛苦与释然 电影《狗十三》:中国式教育下原生家庭中成长的痛苦与释然網友留言夠扎心吧,數數原生家庭帶來的傷痛,慢慢學著去撫平那傷痛,看看他們犯的錯,合理評估自己言行舉止。
《狗十三》揭露现实困境:我们都是被关在笼子里,没有人能避免。
爸爸是个传统的家长,在电影中,始终处于疲惫的状态。他承担了家庭大部分的经济压力;他努力维持着自己与现家庭的平衡;在酒局上,他需要去奉承上级,奉承合作伙伴。他有他内心的痛苦与煎熬,同样无人可以沟通交流。
爸爸与我一样都是孤独的,孤独的无可救药。或许他们不是不爱子女,而是真的不知道如何表达。
每个痛哭过的人,终将学会接受成人世界的游戏规则。
他们将自己的伤口包扎起来,假装成若无其事的样子,投身到滚滚的社会洪流中去,去世俗,去奉承,去讨好,去威严,去变成大人。
有朋友跟我说,电影中曾多次出现从防盗窗往内拍的镜头,开始她还不懂是什么意思,后来看到李玩坐在防盗窗台上哭的时候才明白,这就是个笼子的视角。
所有人都被关在笼子里,没有人能避免。
我们期待的教育与文化
愛的最高形式是尊重,教育首先要尊重,彼此处于平等的地位,我們反對一切暴力,包括語言暴力和肢體暴力。
我们期待的是优质的精英教育,让受过大学教育的在言谈举止中与常人具有不一样的优雅,我们不需要低智和反智教育与文化氛围,我们要做自己思想的主人。
我們需要富有同理心和包容的族群多元文化,去理解和尊重生命,有信仰的文化。
打破牢笼,走出困境。
从不把自己当成他的孩子去管教,而是当成一个独立的人去尊重。
尊重一个6岁小孩的情绪,他需要的是包容而不是要懂事,
尊重一个18岁孩子的爱情,他需要的是探索身体的奥秘而不是不能碰触的禁果,
尊重一个22岁年轻人的不堪和失败,他需要的是对他闯荡江湖勇气的支持和不怕失败的包容,
尊重一个28岁年轻人不急于结婚生孩子的心情,他需要的是自己的人生步伐,而不是被规划...
一部电影,一份共鸣,也是一份人人无法抚平的来自原生家庭的成長伤痛,一份来自中国式教育的伤害。原生家庭以及现行教育文化是每个人纠缠不清的宿命,它早在一开始就影响了每个人的视野和格局。
2018年12月15日
廣東-深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