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完现实主义题材的长篇小说《人世间》。小说以北方某省会城市的平民区光字片为背景,以工人家庭周家为圆心,辐射了城市的各个阶层。作者站在平民的角度,侧重描绘重大变革下,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生活历程。
书中平民的代表是主人公周秉昆和他的朋友们,他们多数生活在光字片,都是城市工人。这些人收入微薄,国企改革更是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他们下岗失去经济来源,家庭陷入极度贫困,甚至靠打零工赚钱。特别是国庆和他的父亲自杀的遭遇,尤其令人感叹。活着的孙赶超、于虹、曹德宝、常进步等等大多也是在煎熬中过日子。他们成家后每日都要为生活的“一毛五分”进行经济阵地的拉锯战。他们的生活字典中无非是柴米油盐酱醋药,茶是得来不易的奢侈品。他们如变革下的沙尘,卑微渺小。
周秉昆和他们相比还是幸运一些的,他有一个体贴知足、从不抱怨的妻子郑娟。郑娟是个典型的家庭妇女,周秉昆做什么她都发自内心地支持,家里再穷、变故再大,也是乐呵呵的。人有时候糊涂点好,唯其明白,才会心生悲哀。再加上,周秉昆小时候在哥哥姐姐的影响下读了一些书,也正是这些原始的知识积累,让他有机会跳出光字片的圈子,认识了白笑川、曲老太太等人,这些人都曾对他有过帮助。
书中哥哥周秉义的形象近乎完美。风华正茂时,幸运地遇到了赏识自己的军区首长和司令员。虽为爱情放弃军部仕途,却在恢复高考后,考上了北大。后来担任官员,主政一方,两袖清风。在退休前,他力排众议,到南方招商引资,大刀阔斧地进行棚户区改造,让光字片土坯房的老百姓住进了高楼。对周秉义形象的塑造,更成功的一点在于他既是普通百姓的儿子,也是高干家庭的女婿。两个不同阶层的家庭组合,阶级的分化是必然的。周秉义能很好地在政治中斡旋,但对于自己这两重身份的切换却很困难。
在社会阶层的固化已形成的情况下,城市底层和略高于底层的社会阶层之间,仿佛有无形的铜墙铁壁,底层青年穿而过之十分偶然。文革让他认识了出身高干家庭的妻子郝冬梅,又因为高考恢复,他考上了北大,从而离开了原先的阶层。重大事件往往会让固有阶层暂时打破,一旦变革过去,不同阶层之间的大门会立即关上。
在小说中,作者对于城市底层平民在上山下乡、知青返城、出国下海、国企改革、棚户区改造等重大历史事件中遭遇的种种冲击,始终抱有一种悲悯的情怀。他跳脱出主流声音中的辉煌赞歌,而记录这段历史中压抑、苦难的一面。
梁晓声曾说:“我从小生活在城市,更了解城市底层百姓生活。我有一个心愿,写一部反映城市平民子弟生活的有年代感的作品。我一直感到准备不足。到了六十七八岁,我觉得可以动笔,必须动笔了。我想把从前的事讲给青年人听,让他们知道从前的中国是什么样子,对他们将来的人生有帮助。”这便是他创作这部作品的初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