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说话,是一项特别特别难的技能。和另外一个词:情绪稳定。我认为是史上最难的两个词。没有之一,就是最难,一级难。
好好说话的背后,往往需要我们同时做到情绪稳定。因为不带情绪的说和听,不带映射,不带指桑骂槐,不带自恋幻想,不带过高期待。每次说话只是陈述事实+感受。这绝不是天然自然能做到的,它往往需要你刻意练习,多多尝试,而且要绝对的摒弃偏见,摒弃骨子里我们总是不自觉把对方放在错误的视角上。
比如孩子表达和你不一样的观点,我们似乎很难第一时间是为孩子鼓掌,说她又一次有了新的视角和自己的独立思考,而是恶狠狠的质问孩子为什么顶嘴,为什么不听话照做?试想,我们的小时候,我们被这样一通指责,一通批评,我们有多少心甘情愿的接受,有多少听进去了?要么我们就是变成毫无主见的可怜人,要么我们就是变成和父母阳奉阴违的两面派。
我记得,我有个表哥的儿子毕业了,他过来我所在的城市找工作,我问他自己对工作有什么想法,想找什么样的工作?他说:我爸爸说了算。听我爸爸的。我就搞不懂了,20几岁的孩子,为什么父母还始终放不了手,找什么工作为什么自己不能想,不能试,不能做?为什么中国的父母总是那么害怕孩子犯错,为什么总是没法在心里接受孩子的失误失败,总是希望拿自己的一套: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都多,来左右支配孩子。
另外,还有一件更奇葩的事。我们村有个大爷从年轻到老,基本上都是搞一言堂,家里一直都是自己说了算。他儿子结婚都是他一手安排。他的孙子快出生了,到医院产科,没法顺产出来,医生让他儿子签字,孙子要破腹产才能生,结果他儿子说,他不能签字,因为他父亲还没来。把医生都雷的外焦里嫩的,闻所未闻,自己媳妇剖腹产,自己不能签手续风险书,需要自己父亲签字的,他几乎承担了那一年我们村所有的笑点。
但这样的例子,你能说都是孩子的错吗?
我觉得不能。为什么我们中国的孩子总感觉创新不足,探索精神不够,还真不能让孩子全部背这个锅。
孩子自己的尝试,自己的想法值得珍视和尊重,大胆放手让孩子做。如果你是这样的态度和孩子说:毕业了,孩子你有什么想法,认真听,也给出自己的一些建议,和基于孩子的实际情况,诚恳认真的给予孩子一些建议和看法,鼓励孩子自己试试看。我想:每一个被父母真正看见理解接纳的孩子,孩子肯定更愿意听你说的。因为,孩子虽然有很多想法,但是象牙塔里走出来,除了有很多的踌躇满志的想法打算,其实内心也有好多的忐忑不安,不确定,不放心,如果这个时候,父母可以平等尊重的给予自己看法,建议,我想孩子是很愿意听,也很愿意珍视尊重这样的父母意见的,因为父母这时候说的给予了她更多的安全感,满满安全感当然愿意在职场一博了。
至少我是那样的,虽然我毕业时,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父母能根据他们的经验给予我些建议,我想我是愿意听取并试试看的。只是我不愿意父母就是一刀切:你就找个什么工作?你就不适合干哪个,你只能做什么?之类的,听了不免火大,谁还听得进去呢?
说了这么多,我想说:作为家长,你要怎么说孩子才会听?
首先,你得好好说话,你不能觉得自己是父母,就拿出长辈说话说一不二的气势,不给人自由表达的权利,这首先就是对孩子的不尊重。用尊重的态度,诚实的表达事实+感受,不随意给孩子贴标签,愿意带着互相商量的语气来谈,诚实的表达你的意见。示范给孩子看:我们之间是可以平等沟通,可以商量的一种态度。那么,孩子学到的也是这样的表达方式。父母长期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孩子肯定可以学会好好说,而首先我们父母必须自己做到好好说。潜移默化的影响力是无穷的。
孩子有时候要什么,会大哭大闹,这时候,我觉着就需要我绝对的情绪平静稳定,可以达成的,不需要她闹就办成,不能达成的,告诉他怎么商量来办,约定了别的时间,请记住,一定要守住父母的承诺。言出必行。多示范几次,我相信孩子会学会好好说话,情绪稳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