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九江影像志
崔若林 | 浔阳文史——多少楼台烟雨中

崔若林 | 浔阳文史——多少楼台烟雨中

作者: 冯晓晖 | 来源:发表于2023-03-20 00:39 被阅读0次

    说明:“浔阳文史”系列发布老一辈九江文史专家们的文章,为的是使他们的研究成果得以更广泛传播。除修订个别标点,适当添加分段和图片外,编者不对文章做更多修改。为尊重原作者,文章首发于“浔阳叙话”公众号,再由编者的公众号“冯晓晖”转发。

    本篇选自2020年出版的浔阳文史参考资料丛书《浔阳轶闻》。

    (作者像)

    浔阳是江南的名城,她引人入胜的湖光山色,魁伟壮观的古代建筑,早在东汉、隋唐就闻名遐迩。城内曾经有过一些形态迥异的危楼,是文人观山赏水,吟诗作赋,款待宾客的好地方。只不过历经沧桑,数度兴废,除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浔阳楼、锁江楼外,多数已不存,一或见于地名文献中,一或刻印在耋老的记忆里。

    梳妆楼 浔阳古楼有文字记载最早的当是梳妆楼,其位于今昭忠祠路北与小乔巷相交处。相传东汉末年,时任江东中护军的周瑜,为随军来到柴桑的夫人小乔梳理化妆之需要,在都督府内所建,故又名小乔梳妆楼,为木结构,高两层,四角攒尖顶。遗憾的是此楼在“文革”中被拆除,梳妆楼便成老浔阳们的陈年趣话。

    民国时期的小乔梳妆楼 编者配图

    穿针楼 穿针楼,指为七夕之夜“妇人以彩缕穿七孔针”之俗而建。据《舆地志》载:“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南梁人庾肩吾在九江写的《奉使江州舟中七夕》写道:“九江逢七夕,初弦值早秋;天河来映水,织女欲攀舟;汉使俱为客,星槎共逐流;莫言相送浦,不及穿针楼”。这首诗的写作年代离今已有一千四五百年,由于它把神话、典故与现实巧妙地揉和在一起,直至今天我们读起来仍饶有兴味。但“穿针楼”何时建、何时毁,则成了一道小小的千古之谜。

    庾亮楼 庾楼,即庾亮楼,又名复庾楼,别称北楼,是隋唐后江州城的标志性建筑,“江州十景”之一。东晋咸和九年(334),名臣庾亮受命统帅江州、荆州、豫州、益州、梁州、雍州六州军事,兼任江州、荆州、豫州三刺史。庾在江州任职期间,“莅政以宽,使民以义,田野辟,讼谍简,军民胥安,远近悦服”,因此,当他“尝作楼于湓江之涯”时,“人号庾楼,盖不忘其遗爱也”。斯楼建于何年?明嘉靖《九江府志》云:“庾楼,在府治后,城外十余步,滨大江。晋咸和间,庾亮镇江州时所建”。今九江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印的《九江人物志稿》讲:“庾亮于咸和年间,在江州建有庾楼,楼下有三啸堂,楼南有一古槐 …”按两书所说建楼年代一致。

    同治13年《九江府志》,图中可见庾楼 编者配图

    唐白居易元和十年(815 年)到江州任司马,第二年赋《庾楼晓望》诗:“三百年来庾楼上,曾经多少望乡人。”以白所处年代往上推 300 年,距今至少也有 1490 多年。自唐迄清记述庾楼的诗文不少,从中反映出移建 5 次,楼址 4 处。历史上不同姓氏的王朝更替,几番政治风雨的冲刷,庾楼屡圮而复建,它像一面镜子,照见当时社会是政通人和还是民不聊生,从而验证出各个历史时期政治兴衰,反映出地方当政者的文化心态。庾楼毁去 150 多年,今人没有见过它绰约多姿的风貌,然而打开尘封的方志家乘,庾楼的沧桑经历,丰富而厚实的文化积淀,必然会震撼人们的心灵。

    凌烟楼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 年),李白长流夜郎自浔阳首途,作诗《流夜郎,永华寺寄浔阳群官》,诗的开篇说:“朝别凌烟楼,暝投永华寺”。凌烟楼,在浔阳。今人安旗的《李白年谱》云:“凌烟楼,宋临川王造,宋文帝元嘉十六年,临川王义庆为卫军将军、江州刺史。宋之江州即唐之浔阳郡,则其楼当在浔阳。”也就是说,凌烟楼是刘宋时代(南北朝)临川王刘义庆在浔阳所建。诗人李白早晨在凌烟楼与浔阳群官相别,当满船送行的人们散去之后,独自走上了流放的长途。至于凌烟楼的式样、规模及毁废时间,则未见于史料记载。

    崔公楼 唐元和十三年(818 年),江州刺史崔能在浔阳江边建了一座以自己姓氏命名的“崔公楼”。新楼落成之日,司马白居易写了《题崔使君新楼》一诗以庆贺。白居易通过赞颂新楼表达自己对崔能本人的感激。白诗的大意是:有烦恼的人到哪里可以忘却忧愁?到新落成的崔公楼上去吧!崔楼青绿色的砖墙,红色的栏杆,建造华美,矗立在湓水之上;如登斯楼,把酒临风,极目吴楚,定会心旷神怡,宠辱皆忘;过去浔阳最好的地方是庾楼,现在崔楼超过了庾楼;从今以后崔公楼可能要替代庾公楼,成为浔阳城观景赏月的最佳去处。“崔楼”楼址,从诗里讲是建在“湓水头”,也就是在原龙开河往西方向,何时“倾圮”不详。上世纪末至今,龙开河西岸一带建起林立的楼厦,但人们仍未忘记当年发生在这里的动人故事。

    九叠楼 九叠楼,位于南门湖畔。唐长庆元年(821 年),李渤来江州上任,第二年奉诏回京,在江州做了不到两年时间的官,却为江州人民办了几件有益的事情。江州城南门外有一片广阔的水域,当地称南门湖,年久淤塞,汛期泛滥,浸吞田舍。据清同治《德化县志》载:“长庆二年十二月,江州刺史李渤截南陂筑堤,蓄水为湖,人得其赢。”使南门一湖分为二。又立斗门,以蓄泄水势。李翱《江州南湖堤铭》辞曰:“长堤坦坦,植之杨槐,架告飞圯,以便去来,除险作利,非贤不能,歌示州人,式悦汝怀。”同时李渤还在湖边建造一座“九叠楼”,高眺名胜,以便民众和游人纵览周边的旖旎风光。可惜此楼早于古代毁于兵燹。今人来此,在感念李渤的恩德的同时,何以寻觅“九叠楼”遗迹?

    同治13年《九江府志》 编者配图

    放眼楼 放眼楼,位于原越家花园内。明万历年间,赵家花园第三代园主赵光忭,历官工部主事、清江关榷使、兵部员外郎、郎中、太仆寺卿、巡抚,最后做到兵部侍郎、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蓟辽总督,成为统兵大帅。他“性倔强,不肯俯仰人”,短短一生,政治上三起三落。他在第二次罢官家居期间,愤恨朝政纲纪太坏,哀伤国事日非,想学陶渊明当隐士,便将花园改造扩大,添建景点,布局景观,以度余年。

    园内修斋造楼,斋名“木笔斋”,楼名“放眼楼”。登楼俯瞰,全城景物尽收眼底,远近闻名,盛极一时。赵光忭对明王朝岌岌可危深感焦虑,不时登上放眼楼向北眺望,遐思出神,发出阵阵长叹……。南明弘光元年四月(清顺治二年),九江发生兵变,叛兵抢掠烧杀,居民纷纷躲进赵家花园及放眼楼中,受到庇护,得以保全生命的男妇老幼累百成千,传为美谈。至乾隆年间,赵家生活拮据,无力维修,已是壁残垣断楼圮。

    除上述古楼外,浔城还曾有江边的北山楼、望江楼、西楼,城南的郡南楼、大云寺南楼,琵琶亭中的双雅楼,烟水亭中的众妙楼、镜波楼等。

    读后记:九江历史上的名楼,最著名的当属庾楼,它的位置,大约在西园外靠着长江,是千百年来九江城的标志。可惜的是,九江搞复古建筑,弄出来个在历史上并没有多大名气的浔阳楼,却没有复建庾楼。

    浔阳叙话:记录赣鄱历史,讲述浔城故事,品鉴风俗滋味,漫记百态众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崔若林 | 浔阳文史——多少楼台烟雨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rhur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