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行工作沟通、汇报,或者当遇到一个新问题时,要谨防2种信息偏差。
1、理解偏差
理解偏差指的是对话中的两人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可能存在差异。
比如老板让你给他传一份现合作的供应商资料,你以为他只是想要获得某供应商的联系方式,就直接发了一份Excel表格,其实他是想了解不同供应商提供的产品报价差异。
一旦存在理解偏差,就会导致无用功。大家觉得这个问题要如何避免呢?
最好的方式就是提问,就是当场向任务提出者澄清一些关键信息。
像上面这个例子,就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向老板澄清这些内容:
- 使用这份资料的对象是谁?
- 使用背景和目的是什么?
- 资料中必须包含的内容有哪些?
- 可以调用的资源(信息资源、人手资源等)有什么?
提交截止时间是多久(DDL)?
2、理解偏差
隐藏偏差指的是,对方声称的问题,反映的往往只是其表层的需求,实则背后还存在隐藏的原因,也就是内心真正的需求。
有时候,即使我们当场就跟对方澄清了问题,后面也是按照对方的要求做的,可结果还是令对方不满意。
还记得被甲方爸爸支配的恐惧吗?一套设计改了又改,最后还是回到原点。
洋葱模型,也可以称之为【冲突层】模型,它就很好的表明了每个问题背后存在的不同需求层次。
image.png像前面关于设计师的例子中,客户直接对“字体”“颜色”提出的要求,其实只是他的表层需求,他的利益出发点可能是什么呢?真正需求又是什么呢?
也许他的利益出发点是为了体现自己追求创新的工作态度,而他内心必须满足的真正需求是赢得老板的认可。如果挖掘到了对方这一层次的需求,那么设计师要做的,就不再是按照客户的意思反复修改了,而应该展现自己作品的创新之处,以及这种设计风格与产品的匹配程度。
这样思考,是不是就少了很多无用功呀~
所以,当你接到老板或同事的一项工作任务时,可以先问自己3个问题:
- What:对方的真正需求是什么?
- Or:除了现有方法,对方的需求还能通过什么方式实现?
- How:我怎么帮助对方实现,以解决其核心问题?
<<< 圈外《高效表达训练营》学习笔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