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窗前,欣赏着窗前的绿植,苍翠的绿叶在阳光下左右摇摆,在地上留下不一样的形状;树上的知了,不知疲倦的叫着,唱着生命的赞歌,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从书桌上拿起那本读了一半的书——《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还是会被 “修行”两个字触动着……
我与这本书的结识,源于学校的一次会议,初翻看时被它的题目所吸引。这本书是常生龙老师的著作,全书分五个专辑:教学即创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理论即支点、变革即未来,是常老师多年海量阅读的基础上用心挑选出的50部作品的精华。在此,浅谈一下对自己的影响:
一、下辈子你还愿意教书吗
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我是不解的:教师作为社会的光辉职业,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学生报考,为何下辈子还不愿意做老师呢?带着怀疑和好奇,我去阅读了一番,才发觉自己的无知。作者是以反问的形式,从客观层面阐述了现今教师的一种心里状态。如今的学校教育存在着客观的弊端,最明显的就是升学主义和管理主义两大主义的存在。现今的教师如何合理调整职业现实和理想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教育是慢的艺术”,不能操之过急,反观我们教师本身,也是如此。在书中,作者借用蔡兴蓉老师的话来解释语文教师的使命,一是给学生一定的语文知识,二是给学生丰富的精神世界,这两点对于我的语文教学有了明确的指导意义。
从教一年,与孩子一同学习、成长,虽然过程艰辛,但我很幸福。我想,下辈子有机会,我还愿意继续教书。
二、教育要走进儿童的心灵
加拿大的著名教育学家范梅南曾提出:“何谓儿童?看待儿童其实就是看待可能性,一个正在成长过程中的人。”儿童的心灵在每一个的年龄阶段,他会有不同的喜好、诉求,而我们给与他们什么样的教育,对于他们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湖南师范大学刘铁芳教授指出,“教育是唤起美好事物的欲求,是作为个体成长的实践,其基本路径就是激活个体积极感受世界、体验美好事物,来孕育心灵生活的能力。”作者借助《窗边的小豆豆》自传体小说来阐述教育走进儿童心灵的积极性和重要性。
突然想起一句话,它说“真正的教育并不是单向的,而一定是基于师生交往的、彼此的收获和相互的成全。”教学其实就是教学生怎么学,我们并不是高于学生,而一定是我们与学生一起进行会心的交流,倾听他们,理解他们,引导他们,与他们一同分享的实践过程。
在这本书的138页,《像医生那样做教师》里也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学生并不是病人,但一个孩子走进了学校,要让他能够充满热情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并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教师就应该像医生那样,认真研究孩子心智发展的特点,依据他的心智特征确定教育方案。”这段话清晰的给我们教师提出了要求:
1.把了解学生放在首位;
2.把了解学生的工作落在实处;
3.像医生了解病人那样去了解学生。
三、小结
土耳其小说家欧汉·帕姆克在其作品《白色城堡》里有这样一段话:“人生犹如单趟车旅,一旦结束,你就不能重来一次了。但是假如你有一卷在握不管那本书是多么复杂和艰涩,假如你愿意的话,当你读完它时,你可以回到开头处,再读一遍,如此一来就可以对艰涩之处有进一步了解,也会对生命有进一步的领悟。”让我们一起阅读,一起与书有一个故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