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楼梦》中,秦可卿是个神秘人物。神秘在于,她作为金陵十二钗之一,与黛玉和宝钗几乎同时亮相出台,可是,没过几回就香消玉殒了。
这正如一部长篇连续剧,还没有搞几集,就挂掉了,着实令人费解。尤其是刚读《红楼梦》时,看到她“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更兼在第五回,她作为幻情身与宝玉有那么一段云雨之欢,在第七回,从宁府的老仆人焦大嘴里喊出“爬灰的爬灰”这话来,本以为她会演出一段生动而香艳的故事来,可谁知,却在第十三回就没戏了。
这也太倒霉了吧。如果是真有哪个女演员接了这个角色,长得又貌美如花,却那么短命,肯定会气得吐血——刚刚混个脸熟啊。
不太理解!可不太理解,也得理解,因为,曹雪芹绝不会无缘无故如此安排的。这正如契诃夫所言,如果文章开头写着墙壁上挂了一杆枪,那么,在后面故事情节的发展中,是必须让这杆枪起到作用的。不然,那就是没有的细节。
《红楼梦》洋洋洒洒百多回,先有这么个尤物般的秦可卿,随后很快挂掉,那么,她在本书中的作用一定不小。只不过,红楼梦写得不同寻常,有时候,仅仅从字面上看不出太大的名堂,必须透过字里行间,去探幽析微,方能搞懂秦可卿这个人物在整部书中的前勾后连的非凡作用。
秦可卿的出场,书中并没有像黛玉那样刻意描述,只是短短的“袅娜纤巧,行事温柔和平”而已。不过,在随后的环境描写以及与宝玉云雨的那个“可卿”便看出,她兼有宝钗的“鲜艳妩媚”,也有黛玉的“风流袅娜”,这是一个绝美的美人。是个男人都会怦然心动的。因此,由她来承担宝玉青春期的性启蒙,再合适不过了。
所以,秦可卿在书中的作用之一就是,将宝玉从童年转入少年。前四回,把主要人物及环境和背景都交代清楚了。我们可以看到,红楼梦的主题之一就是贾府由盛到衰的演变过程,当中又穿插着宝钗黛的爱情悲剧。
那么,如果不进行及时转场,让宝玉与黛玉等人一直是孩童时期走不出来,那么,他们就不可能与兴衰这条主线有紧密的交叉,也不可能承担起这个严肃的主题的。所以,安排宝玉转场的任务就由秦可卿来完成了。
而且,秦可卿是宝钗和黛玉的混合体,与宝玉这么进行青春期的转场,也就完成了世俗性的肉欲使命,使最后的宝玉出家真正的“了无牵挂”。
第二个作用,秦可卿身上,有着风流的天性。在焦大嘴里,加上她本人的判词,可得知,她与公公贾珍有不伦之情,是确凿无疑的了。
因此,她揭开了宁荣二府从兴盛走向衰败的序幕。要知道,公公与儿媳爬灰,那就是灾祸的起因。正如判词所言“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这个开端在哪里?就在秦可卿身上。
第三个作用,因她而起,致使宝玉做了个神游太虚幻境的美梦,虽然宝玉不甚明了红楼女儿的最终下场,但使读者能隐约判断出这个谜底,增加了文章的神秘性,引发读者在后来的阅读中一探究竟。
第四个作用,她的早早离去,为她举办的丧事真是轰轰烈烈,正是宁荣二府“鲜花着锦,烈火烹油”高光之时,如此浓墨重彩,为后来贾府的衰败形成强烈对比,更使整部书增加了浓郁的悲剧色彩,有着震撼人心的力度。
第五个作用,秦,情也。她的非常死亡(主要是年纪轻轻),就预示着红楼的诸多女儿,均为红颜薄命耳。
所以,不要怪讶曹雪芹把这个美人早早就挂掉。读懂秦可卿,也就读懂了《红楼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