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进入青春期的孩子特别难管,说什么也不行,高兴怼你几句,不高兴懒得搭理你,甚至有的就喜欢反着来。作为青春期的父母最是头疼。
并不是所有的孩子进入青春期都会叛逆,有的几乎没有多大变化,依旧和父母相谈甚欢,无话不说。这样的情景的确令人羡慕,原因其实并不在孩子,而在父母身上。
之前同一位搞教育的大姐聊起她女儿,一直都跟她很亲近,母女间无话不说,情同闺蜜。
大姐早年离异,孩子在单亲家庭里长大,依然乐观积极向上,学习努力,进入单位工作出色,还被公派去国外进修。结婚生子顺其自然,一切都刚刚好,着实让人羡慕这别人家的孩子。
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
无论孩子怎样,尤其是学习的进步与下降,都不要跟奖励与惩罚相结合,更多的是帮助孩子分析看到的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一起探寻背后的原因,去引领孩子的成长。
只有在爱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才不会缺失爱,缺乏安全感。
孩子之所以会叛逆,背后的原因是希望你看到他(她),了解他(她)内心的想法,而不是父母的想法。
“我都是为你好”这句话几乎好多父母都在无意间说过,也包括我自己。在孩子看来,这句话强调的是“我”,而不是“你”,表达的是父母的想法,而没有考虑到孩子是否需要。
这句话看似父母很用心,无形之中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
《小欢喜》中那个场景,英子在江边几近崩溃,妈妈满脸泪痕说:“我都是为你好呀!”她哪知道孩子喜欢的是天文专业,而妈妈就想她报考清华北大,留在北京,留在她身边发展。
欣慰的是剧末都比较圆满,父母复合,英子与父母和解,最终也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去到了向往的学校。
可现实生活中,大多父母会说,道理我们都懂,但一面临实际情况,就会乱了方寸,又回到了以前的状态。
孩子是无辜的,作为父母一定要学会尊重孩子,给予他们无条件的爱,正如孩子爱父母一般。
学会丢开紧抓的手
孩子之所以会叛逆,除了因为生理原因而外,是在宣告自己的独立。而父母习惯于对孩子的管教,习惯于孩子的“言听计从”,自然而然父母与孩子之间难免会发生“战争”。
相较而言,父母管得越严,孩子叛逆更明显些。
从孩子儿童时期,就要学会放手,让孩子在安全的范围内自主成长。
比如:孩子喜欢赤脚走路,其实是通过脚对地面,对物体的触觉来感知这个世界,了解周围的事物。
最有趣的现象,幼儿时期,最喜欢什么都往嘴里送,不管能不能吃,这也是幼儿发育身心灵发展的特点之一,听过嘴巴去感知,了解世界。而父母往往会制止孩子的这些行为,甚至用磨牙棒去代替孩子嘴巴了解世界的机会。
这样的事情我也干过,没有用老人说的那种花椒木做的磨牙棒,而是换做了超市里的磨牙棒饼干,其实都是在阻断孩子对世界探寻的机会。
曾跟一位知名的小学语文老师聊起,她生小孩较晚,孩子现在也才上一年级,她对孩子的教育就是放养,她说她请教了一位知名教育家,对孩子,尤其是6岁前,一定要做好三件事:
释放孩子的天性;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好阅读习惯。
她说,孩子刚学会走路时,别家孩子喜欢走,而她儿子喜欢爬,她就让他在地上爬,别人家是抱着出门,她是溜孩子出门,尽管遭到了家人的反对,尤其是孩子的祖父母,还好她先生比较赞同。
现在孩子上了一年级,积极阳光,独立自主,身体的协调性也比较好,什么都喜欢跟父母分享。孩子的阅读水平也超出了一般孩子,而她并没有刻意教识字,就是从阅读中习得的。
倾听孩子做最好的听众
从古到今,几乎都是父母的言语必须听从,而孩子的话似乎没有那么重要,毕竟“父母吃的盐都比孩子吃的饭多”。
遇到事情,大多都是父母说,孩子听,然后去做。久而久之,孩子失去了自己的主张,反正都是父母说了算,要不言听计从,要不就地摆烂。
还记得文章开头的那位大姐说过,孩子跟你说话的时候一定要放下手里的活,好好听孩子说话,无论是好的还是不好的,统统都听进去,不要随意打断孩子的话语,即使你没听完想火冒三丈,学会克制自己,做一个耐心的听众仅此而已。
她说,孩子说不好的事情换你的一顿臭骂,以后你就再也听不到真话了,都是“报喜不报忧”,捡你喜欢听的说。
作为父母,要耐住性子听孩子说话,说到不好的事情,不要急于表达你的观点,而是选择询问孩子,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认为该怎么处理才好呢?
孩子会得到充分的尊重,也会毫不保留把自己的想法分享给你听。当然作为父母,肯定要做好引导,肯定孩子做的好的地方,需要改进的一起研讨想办法解决。
孩子不仅学会了处理事情的方法,也学会了与人交流要彼此尊重。
从一开始就这样,尊重孩子的话语,你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深处,知道孩子的想法,与孩子一起成长。
当孩子向给你倾诉的时候你没时间或是三心二意,等父母感叹孩子怎么不与父母交流为时已晚,那是因为父母在不经意间错过了与孩子好好交流的时机了。
生孩子容易,养育一个孩子实在不易,但陪伴孩子成长却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孩子的成长,看似成长了孩子,其实也是孩子成就了父母。
蹲下来,你才会看见孩子。在孩子的成长路上,一起携手同行,与孩子彼此陪伴,共同成就彼此。
而然小记,与君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