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别人是怎样度过自己的日常,但是我清楚知道自己是一个计划控,特别喜欢做计划。十多年前高三的一个细节到现在仍记忆犹新。
高三学习特别紧张,我每天都把要完成的事情一条条写在记事本里。有次不小心,记事本掉到地上了,同班一个男生捡起来,随手一翻,感慨了一句:“你是不是要把上厕所的时间都要计划好啊?”大家听到了哄堂大笑。我当下特别尴尬,第一个念头是“你成绩这么好,当然不需要这样争分夺秒地学习啦!”(这个念头我现在边写边觉得酸哈。),第二个念头是“是啊,我把时间排得满满当当的,真的有用吗?”我心里跟明镜似的:好多时候,计划就仅仅是计划而已,写下来,未曾完成。然后内疚,消极,重新再计划,如此反复。充满无奈。
大学的时候,明白了一个一个简单的事实:人不是机器,人是需要娱乐的呀!退一步说,机器也需要定期停机检修,不是吗?于是我会有意识地区别工作日和周末的安排。周末往往就是抱着一堆零食看玩电脑。每当感觉多少有点挥霍时光,周一开始就更积极努力了,不是吗?
工作以后,时间更是一周一周地飞快地翻页。虽然会这样的感受:周一是用来进入工作状态的;周二好好工作;周三的时候就会想,这周怎么这么漫长;周四就强迫自己想,熬过今天,明天就是周五啦;周五就开始全身心准备周末;周六周日就是各种玩,即使不跟朋友出去玩,一个人待在家里,看看电影,看看书,也无比惬意,但是我依然会做计划,更多是不是以时间为界(只要早于期限,期限就不是关键因素了,不是吗?)而是以事情PDCA循环来控制,找到自己每天的工作效率高峰和低谷来安排不同类型的事情。尽可能不加班。
话虽如此,偶尔还是会被各种鸡汤“刺激”。比如,“人和人的区别是从下班开始的”,“时间花在哪里,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好像不时刻保持鸡血状态就无以立足于当代社会。是这样吗?始终不能认同。最近跟一个健身教练聊天的时候,找到了我的健身真谛:为什么要健身?为了美食啊!世界上这么多好吃的东西,这么多美好,错过的话不是太可惜了吗?我这个月的健身计划已经坚持了三个星期了,每周起码运动六次,每次至少一小时。控制饮食。昨天量体重,终于降到52.9kg。但是我还是在给自己“钻空子”,比如每个星期给自己窝在沙发的放松时刻,也会有自己的零食时光,我始终相信,因为有美好的盼头,所以可以坚持。因为有缓冲,所以可以保持昂扬的斗志。
《稀缺》中提到的“留有空间”,在我看来是,更多的是指张弛有度吧。找到自己的节奏,给自己一些空白或缓冲的空间,会更积极,也更乐观。
感谢阅读!
-------------------------------------------------
P.S:《稀缺》晨读材料提纲:
1.匮乏陷阱;
2.富足规划:未雨绸缪、拒绝完美;
3.留有空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