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和经历的差别在于,经验是经历后,通过认真总结并能够从中有所收获、有所启发的一种认知,而经历那就仅仅只是经历,“我来过”,仅此而已。
锲子
太久没有动手写东西了,今天小Q的英语竞赛终是尘埃落定,杀入了半决赛,无缘决赛。这个结果可谓预料之外,也是意料之中。在自半决赛那天晚上,就想感慨一些什么,然一直都未动手,今日查询结果,算是再次激活,抓紧记录下来,以免“经验”变“经历”。
赛事回顾
也不能算机缘巧合,还是老师的厚爱,小Q有幸参加了“最美长安”低年级组英语竞赛,回顾起来赛事主要包括预赛、复赛、半决赛和决赛四个环节,小Q止步于半决赛,已经颇感欣慰。一路从最初的三脸懵逼(我、宋先生和小Q)到老师引导下慢慢回神,再到心中有数(或者说心服口服)的结束,其实收获已不仅仅是赛事本身了。
(一)预赛。预赛伊始,真是不知道如何下手。这是我们第一次参加这种竞赛,除了自己上网查询相关材料外,老师及时分发了一些学习资料,包括了和竞赛主题相关的常识、专业知识和一些英文知识等。然而这些材料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晦涩难懂,并且范围太过广泛。在粗略的过了一遍后,我将小Q的准备重点放在了已经学习的英语知识的复习和答题技巧上,譬如我翻出了上学期和这学期的英语书,自己做了一些试卷,按照老师提醒的“答题卡”模式,手作了选择、判断等题型的答题卡练习等等;针对常识题,思想上做好了放弃的准备,然后行动上还是结合老师精心准备的关键词做了PPT等进行扫盲学习(可惜手贱,前几天把草稿都给扔废纸了)……算来也是时间紧张安排也勉强有序,恶补几日后即是预赛。
准备预赛的一些学习资料结果其实是出乎我们预料的,96分成功晋级,仅错掉了“摔碗酒”这个新兴事物的发生地的选择题,我和宋先生心里暗暗开心。不过总结一下出赛试题,中肯的说大赛题目没有超纲,完全符合一年级小学生这个阶段所掌握的基础知识,比较欣慰的是小Q的基础题目也没有丢分;5道常识题中,印象深刻的是“五一无人机表演中无人机的数量”,加上丢分的“摔碗酒所在地点”,算来是我和宋先生的日常生活习性导致了孩子对新闻、民生等相关信息的不敏感。宅男宅女不上抖音不关心时事,刷个微博看起来还会“清高”的屏蔽掉这类热点,真是……呵呵呵……这些其实应该是我们需要改变的地方,于是我们开始思考,没准“都市热线”“都市快报”这类节目或者报刊,也可以订阅一下,不求上瘾,偶尔扫一眼,也能算拓宽知识面了吧?
(二)复赛。复赛阶段,老师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先谈一下题目。复赛给出了几个关键单词,要求围绕一个或者几个准备一个为时2min的演讲,力求脱稿。历史、文化、美食、发展、趋势……乍一看都还有话可说,但是要将一座千年古城的某一方面浓缩在2min而且通过一个一年级的小娃娃用英语表述出来,还是有一定难度。尤为幸运的是,那几天还算我的智商在线,想到了“落点”这一个重要思路。也就是说,千年古城的历史也好美食也罢,2min毫无精髓的泛泛而谈都不够更就不用说内涵了,那么一定要寻找一个落脚点,将具有显著有代表性的事物作为核心,一句概述后,便直接将话题引到这个核心事物上来,从而展开较为完整的论述,最后用发展的眼光去收尾即可。
对此,我们甄选了三个主题写了三段草稿,嘿嘿……不得不说大学真的白念了,我写的中文底稿各种汉语言的“博大精深”,用词平平仄仄平平仄,翻译时期望准确传神那基本上就很难,负责翻译的宋先生一筹莫展,最后辗转寻了妹妹来帮忙,方能见人。提交给老师筛选后,果断锁定了文化“秦腔”这个主题。回想起来,觉得老师的眼光还是很独到,这个代表古城历史的知识点既平易近人又很容易出色。此外就是多几套方案用于决策参考,这个不仅是在工作上,在学习上也是完全通用的。
接下来就是每天在校期间老师的专项指导和训练,晚上回家作业后继续强化记忆,此外早上送去学校的路上我还和她互相比赛背几句。此外,还有一个很有用的一个办法就是先将演讲稿录音,然后让孩子听音指读学习。就这样终于迎来并侥幸通过了复赛,成绩斐然,94分,再次晋级。
复赛经验可圈可点之处,除去上文中说的选题以外,还有几点颇为重要:一是主题服饰搭配,争取到良好的印象分。老师给参加复赛的孩子都给了精准的建议,虽然一开始我也有所考虑,但仍处于纠结不定。后来和老师沟通后果断给小Q进行了装扮,应该说在比赛中还是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宋先生观战后说小Q是那一批5个孩子中唯一一个被评委拍照留念的孩子。二是不能妄自菲薄,一开始就放弃难得的出彩点。秦腔的论述在收尾后,老师建议来两句,仅两句的唱词。我认真的自学了两句,不再调上,更别说教会小Q。于是我和宋先生就已经想的不唱了罢。然而老师一直在鼓励小Q去尝试,某一天放学回来,居然能唱出个调调儿了……三是勤能补拙。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了,然而真的是要勤快。复赛的第二个环节是随机两个问答题,为此我参考初赛的难度,断定不会超纲的情况下手工整理了一些一年级已经学过的问答,譬如:你的名字,你的年龄,你喜欢的颜色等等……果然,孩子们下场后依次抽到的也无非是这些。四是要选用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词和句子做演讲。小Q的演讲稿写的相对她同学的来说较难,长度也相对长一些。主要涉及到了很多不是一年级所学的单词和句型,在自然拼读还一知半解的状态下,给她背诵造成了很大的困扰,然而这些并没有成为她的加分项,因此建议后续在演讲稿的编写时,还是要多用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简单词、句做准备。
准备复赛的一些学习资料 漂亮的小Q和她学习的秦腔(三)半决赛。半决赛的命题是孩子们随机抽选一个50单词量的短文现场熟悉后阅读,考察孩子日常积累的英语能力。如果说进入半决赛是小Q给我们的惊喜外,半决赛失利也算是我们意料之中了。在这个环节可以说我和宋先生一下不知道怎么去准备,好在仍旧是我们的好老师,第一时间提出让孩子阅读生疏的绘本,从而锻炼新短文的阅读能力,并结合短文进行简单提问,模拟竞赛。在半决赛的准备过程中,我和宋先生好像就有点爱莫能助,仅能提供较好的条件来支持她,譬如将老师提供的短文照着图片敲打出来更清晰更好阅读等等。
会不会再说,半决赛时的状态还是好的沉淀一二
时至今日,沉淀一二,发现问题总结收获比参加竞赛本身很有意义。
首先是日常的积累明显不够。小Q看起来好像很灵光,学了不少东西,然而真正转化成自己牢固的知识的东西还是非常浅薄,好多东西都似是而非。不仅仅是这次英语竞赛,其实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上也暴露出这个问题。以英语、语文这两个语言性学科为代表,其中的阅读和写作,都是她的薄弱点,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读的少积累少,另一方面是学的不扎实,提笔忘字这种现象时有发生。当然作家长的也有责任,家里的阅读氛围不浓这也是实情。看来后续订阅一些报刊杂志,再丰富一下书架,放下手机共读共学刻不容缓。再一个就是打破你所认为的“好书”“有用的书”这个思路,先让多读起来,用那种简单的、好玩的书培养习惯,亡羊补牢,慢慢的相信她就能自己挑选出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了。我想,下学期小Q的学习护照封底可以写“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何以成江海”。
其次是心性仍小,玩性难收,自觉性不足。上小学一年以来,我总有一种错觉就是老师所描述的小Q和我家小Q不一样。这可能是孩子在校表现好,在家腻歪的一个现象,也有可能是我过于苛责。然而就总体来看她的心理年龄还很小,玩性难收,学习的自觉性还远远不够。心里年龄这个举个例子:去游泳馆不小心踢到了泳池边栏吧脚给踢疼了,眼泪巴巴泫而欲泣,结果宋先生说这事儿得悄悄儿的,要不教练看见你把瓷砖踢坏了还要赔呢。7岁的娃了,居然还信这一套……从自觉性和玩性上看,就这次比赛来说,虽然未期待什么名列前茅,但是也算小试牛刀,晋级还是很欣慰的。然而她的反应确实:哦……我又要背英语了;哎,今晚又不能看动画片了……显然,她还未意识到这是多好的机遇,也没有感觉到对自己有多大的帮助。这些可能随着孩子年龄和阅历的增加,会逐步建立起来,虽不希望她长的争强好胜,但仍期望骨子里有那么点儿拼劲和狼性。作为家长,在每次急于求成的时候,更应该多想想那句老话:“再怎么说,那还是个孩子啊!”多一些耐心多一些容忍,没有什么好枝子不需要调,只不过还需要下手轻一点再轻一点,慢慢的纠正……同时还要继续坚守原则和底线,不容探底。
后记
在这次竞赛的过程中,我不知道别的家长都是怎么配合孩子的,可能有的孩子本身就很优秀,有的家长略加辅导孩子就脱颖而出,相比较我好像过于认真。然后我仍固执的认为“最怕认真二字”,在学习和工作上,再怎么认真都不为过。
关于孩子和学习,那个段子咋说的:“养孩子干啥,就是为了不断开启你的新技能!”,所谓“活到老,学到了”,未尝不是孩子在逼我们学习。好吧,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吧!希望我们和小Q还有更多的机会一起历练和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