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总是很羡慕儿童的纯真无邪,天真烂漫,仿佛回到儿时便可超然世外,不再烦恼,不再纷争,不再迷茫,留下一片难得的安宁,在体味生命本原的滋味中做回真实的自己,从而了却一生的夙愿,不留一丝遗憾。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或许家庭背景不同,社会环境不同,亦或时代条件不同,或艰难,或幸福,但我想无论如何儿时的那份纯真都是有的,孩童时期对外界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是有的,儿童时期梦想最真,愿望最实,不管能否真的实现,这些梦想和愿望则可能影响终生,最起码也会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或多或少的留下些童年的迹象。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天按部就班的工作着,奔波着、忙碌着,有时候静下来想想,我们会发现自己真的有可能会偏离初心,距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在努力所取得的成果时,自己也未必真的有那种发自内心的成就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此时,我们便开始迷茫,开始困惑,也才会真正想着去寻求出路和破解的方法。值得庆幸的是,在经历了无数次探寻后,我忽然发现所有问题的解决不在别的,恰恰在于自己能否有颗童心保持一份童真,能否象儿童那样对自身以外的事物始终充满兴趣和好奇,能否像他们那样在自己目标对象上时刻保持专注、专一和专心,能否像他们那样没有任何思想包袱和顾虑,做事不在意他人那些无关痛痒的言论和喜好。能,则静则成,否,则躁则败。
由此,我联想到老子在《道德经》里常常赞美婴儿的一些篇章,比如:“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又如“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还如“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抟。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或许情智未开的婴儿在老子眼中才是真正拥有大智慧的,婴儿能保持至柔,能拥有永恒之德,所以能达到“精之至”、“和之至”,婴儿的那份自然与纯真或许才能帮助我们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吧。
我们不能再为婴儿,再做儿童,但可以让内心纯真、简单、自然!愿从现在起能保童心、拥童真、践童愿,取利他成果,使人生无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