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739385/07f778bc9b5961a0.jpg)
上一篇说到抗战胜利,全国人民大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里。齐老师感到的是“虚空,一切的虚空”。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她还因张大飞的去世悲恸,另一部分原因是周围的狂欢,凸显了她一个人的孤独,还有大学毕业之际的迷茫。迷茫之后的孤独是成长,工作,婚姻,求学,育儿,接踵而至,如果说原来老师是淡雅的水仙花儿,此后的齐老师是会开花的木棉,更扎实,更丰富。
学潮此起彼伏,能放下安静的书桌的地方不多了。大学老师袁昌英教授的女儿问父亲:“大学教育有什么用?专门读书有什么用?一点不能和现实结合起来。”
父亲说:“一个人不读书怎么能懂世界上的事情,怎么晓得分辨对与不对?人对于问题的看法完全要靠他的脑筋来判断,而脑筋不经过读书怎么训练呢?” 这是我见过的对读书无用论最有力的辩驳了。因为,若说,好好读书才有好工作,好工作,才有好未来,会有许多反例来证伪,而且,“好”的标准很模糊。
毕业的时候,齐老师有出国留学的机会。她也想读书进修,因为父亲不同意就作罢了。父亲的理由是“先考虑婚姻再谈出国进修,否则以国内局势之变幻莫测,一生与家庭隔绝,会成为孤僻的‘老姑娘’”。天下父母心。
“老姑娘”这个词让我震惊了一下,我是不是已经是“老姑娘”了。我亲娘曾说过我老了。不管了,我认为我不老就行。还有啊,齐老师留过学,思想很开放,竟然也怕女儿变成“老姑娘”。
在马廷英叔叔的建议下,齐老师把自己“流放”到台湾,去应聘台北帝大外文系助教的职位。遇到了校友,友情,爱情渐渐扎根。因为想家和工作的清闲,有回大陆的想法,是未来老公罗裕昌留住了自己。徐老师先是拒绝他的,一封“有趣的信”让她回心转意。信中,罗先生说自己看《居里夫人传》电影,热泪盈眶。写“人的理想,应有计划,有步骤去实现;先决定生活的重心,讲求效率,节省精力,甚至于无意义的交谈亦应当尽量减少。” 齐老师说佩服别人的“理智与坚强”,因为自己“吃够了多愁善感的苦”。性格互补,父母同意,姻缘就定了。父亲赠言“不能让丈夫耽误公事,也不能伤他尊严。”
所以,齐老师因为宿舍,丈夫工作等原因,成为从台大第一个辞职的的老师。从台北移居到台中。是服从了大男子主义?还是婚姻中的明智决定?
1953年,作者到台中一中代课,从锅碗瓢盆和奶瓶尿布里,“偷得”几小时去重谈自己珍重的知识,齐老师倍感幸福。“一个老师可以像河海领航一样,以每篇文章为船舶,引领学生看到不同的世界”,齐老师说,学生是心灵的后裔。那齐老师呢,就是太阳的后裔吧,传播温暖和知识。
当读到齐老师描述自己灯光中与同事两人在自家小桌上做题目写钢板的情景时,很敬佩和感动。
作者1956年,作者考取了美国国务院交换教员计划奖助,去怀俄明州实习教学,为被美国知识分子为国服务的态度折服。在寒冷的异国教书两年。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