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乡村与城市,一个此消彼长的“零和游戏”,因此也形成了春运,这样拖家带口的“候鸟迁徙”模式,而这从来都不是一促而就的。
我们在关注年轻人或者中壮年人涌入城市,给城市增加活力的时候,那么他们背后的人了,那些滞留在乡村里的“老年人”、嗷嗷待哺的儿童了。而这些形成的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因为某些原因,也形成了城市化的代价。他们也成为了城市化的边缘人.....
老年人,在城市又面临了一个怎样的际遇。 当年轻的子女从农村走出来,那农村的“空巢”人群是怎样的。
最近有一个现象级的电视剧《都挺好》,苏大强这个人物,给我不小的触动,虽然苏大强,在他老婆赵美兰走后实现了放飞自我,也中了老年人陷阱的"大满贯"。但苏大强是幸运的,首先他是一个典型的中产家庭的老人,居住在同德里这样的苏州中心城区地带,家庭环境比他老婆娘家那里的强不少百八十倍,这一点我们从他小舅子到他家里要钱就可以看出来,一个典型的城乡经济的差距。
苏大强是幸运的有三个孩子,虽然赶上了八十年代计划生育的末班车,因为第三个孩子苏明玉的出生导致他们夫妻两个因为超生丢掉了体制内正式的工作,但是苏大强依旧保留了校图书馆管理员的岗位。而且他的三个孩子都很牛逼,当然除却苏明玉的主角光环,让我们觉得老大苏明哲这个清华的天之骄子,斯坦福的研究生显得有些鸡肋。但是有一点,苏明哲也咬着牙给苏大强买一个三房的big house,实现了他久违的孝道。要知道苏州的房价是在整个中国地级市里排名第一。而就是因为这个房子,让苏大强焕发了自己的第二春,让自己迷失在蔡根花的温柔乡中,差点父子四人反目成仇。
当我们在调侃他强任他强,他爸苏大强的时候,虽然最后的他得了阿兹海默症,这个中老年人易突发的疾病,即使苏家的家底硬,但是这突如其来的疾病却依旧让苏明玉的大哥二哥觉得烫手,不得不拜托经济实力好的妹妹好好照顾苏大强。
而在广大的农村了,当农村的青壮年,随着跟随着春运的周期像候鸟一样,从城市回到农村,又从农村回到城市,多的在农村待个把月,短的除夕回,待个四五天就来开了家乡。
而这离去后,农村也就告别了:少有的堵车和街上的人声鼎沸,小摊上的生意繁忙与夜晚烟火浮华;又回归成稀稀朗朗的几群人在不同的角落里面坐着打着小牌闹磕不同的家事。
城市化是的快速化进程在发展中国家是不可逆的,正与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一样,他们本身就是一个“零和的博弈”.而这无非就是一个乡村变老的迹象,
1:农村经济增长缓慢。产业单一,就业机会少,容纳人口低。
2:资源向城市倾斜导致农村机会偏少(基础建设,互联网,教育,公共服务配套)......
而年轻人在(更多的是中壮年人),他们在农村是属于优质的劳动力他们的学识一般比他们的长辈高,他们的精力比他们的老一辈更加旺盛,除却跟他们无缘的农耕,不会使的锄头,铁锹,他们的外在模样跟城里人基本没有任何的差别。农村是留不住的,打死也不留在农村......
我有一个同事是十堰竹溪的,我老家的县城比盘龙城还差,也没什么工作机会,我是不会回老家.....
当年轻人离开了乡村,给城市带来了新的血液,新的劳动,新的消费力的时候......对应的,只留下农村,慢慢的老去,和那逐渐破败的夯土墙.....
记得曾经看过一篇文章《铃响之后》:讲的是数百万的女孩离开农村,在青春期离开了古老的儒教伦理的束缚,只身一人(看!中国的麦当娜、艾薇儿)来到工业城市场,或许过程很艰辛,或许会走上歧路,但依靠自己的力量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成为自己想要的人。他们在城市学会了城市的生活方式在城市里第一次吃到了KFC、麦当劳,星巴克,学会了高效率的作业流程和快节奏且方便的生活方式,哪里有各种各样的shopmall的地方,各种游玩的地方,他们在城市的生活
经历会带回老家给自己的父母或者没进过城的弟弟妹妹讲解自己在城市的生活经历,改变他们在农村那固有的眼界,和对外界抱有更多的梦想。
但是,这群就像清朝末年留洋的工厂女孩,给予一个家庭的改变是有限的。他们更多的只是一个火种。农村的问题逼走了眷恋故土的中国人,走到城市走向工厂,走向城市的大街小巷,有泥瓦工,有家政,有后厨的小工
曾经在车上碰到一个40多岁的黄冈的阿姨,在武汉做清洁工,她说在黄冈一年种田辛辛苦苦也赚不了几个钱,在武汉随便找个事也每个月也能赚点钱,也不累比种田强多了。
都市的柏油路太硬 踩不出足迹
骄傲无知的现代人 不知道珍惜
那一片被文明糟踏过的海洋和天地 只有远离人群才能找回我自己
在带着咸味的空气中自由的呼吸
.......
但也许因为种种原因,的确他们属于城市,但是城市却从未属于他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