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近日,看过一篇报道:我国男人的平均寿命已达74岁多,将近75岁。这不由得让人想起上个世纪70年代,那时候听说有人50多岁去世,大家都认为那很正常;有人60多岁去世,大家都认为那是高龄;有人70多岁去世,大家普遍都瞪大了眼睛,感到不可思议。今昔对比,同样是生活在同一个城市,人的寿命为什么会形成这么巨大的反差?
提起这个话题,很多人都说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医疗条件改善了,这是主流意识。这种说法确实有道理,几十年前很多家庭都是吃不饱,穿不暖,身体的体能相对较差,由于缺医少药,有时候一部分人生病的时候得不到及时救治,进而导致了他们失去了生存的机会。
上述观点看上去很有说服力,但是转念一想,能够吃饱穿暖,医疗水平先进,这种环境下的人们就一定长寿吗?其实不然。我们先看一下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社会上基本上实现了阶层固化,秦始皇身边有御医太医,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用的是金银财宝,享的是荣华富贵!他也想永葆秦朝江山,形成万世基业。于是他派人到处寻找长生不老药,但是最终的结果还是他的寿命定位在49岁。其余的王公贵族,一品大员之流的也是类似。三国时的周瑜,活了36岁,诸葛亮活了54岁,他们的生活条件比起普通百姓来说,那要强多少倍呢?
还有一种可能,而且这种可能性最大,那就是人类的基因发生了悄无声息的变化。
我们先认识一下基因。
基因是控制生命的基本单位,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基因是DNA(脱氧核糖核酸)分子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特定核苷酸序列,它通过指挥蛋白质的合成来发挥功能,控制生物的性状。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并以线性排列方式存在于真核生物的细胞核内,称为核基因。位于线粒体和叶绿体等细胞器中的基因则称为染色体外基因或细胞质基因。基因的两个主要特点是能够忠实地复制自己以保持生物的基本特征,同时在繁衍后代上能够“突变”和变异,导致某些遗传病的发生。
基因检测是通过提取被检者的口腔黏膜细胞或血液中的DNA样本,利用DNA测序和SNP基因分型技术,分析个体的疾病易感基因,帮助了解自身的遗传背景和疾病风险。这种检测可以指导个性化用药,避免盲目补充保健品可能带来的身体伤害,并帮助调整生活、工作环境,实现疾病的早预防、早治疗。
人类基因组计划揭示了人类基因组的序列,为30亿个碱基对构成的人类基因组精确测序,从而最终弄清楚每种基因制造的蛋白质及其作用。这一进展为个性化医疗和疾病预防提供了基础,使得根据个人基因情况调整生活习惯和治疗方法成为可能,从而提高了人类整体健康水平。
总之,基因研究不仅是生命科学的基础,也是未来医学和生物技术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它为我们理解生命、疾病以及如何通过科技手段改善人类健康提供了关键信息。
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了杂交玉米,杂交高粱,后期一直发展到杂交水稻。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又出现了转基因豆油与非转基因大豆,还有类似的关于基因方面的食品。这样我们就有理由相信,人们食用了这些食品之后,逐渐的形成了转基因体质。这种体质使人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而形成了人类长寿的结果。
基因具有强大的力量,有人或许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里举个例子,比如说黑人与白人结婚,生下的孩子基本上可以确定是黑人,因为黑人的基因更强;黄种人与斯拉夫人结婚,生下的孩子大概率体味较大,这是因为后者的基因更强。
我们应当以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通过现象看本质。人类的基因变得强大的同时,人类的生命也在增长。当然这不是科学的结论而是一种理论上的推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