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深缅怀茅斐如烈士》 丹阳市南环路派出所 戎军民
丹北是一个响亮的名字,是一方布满红色印记的热土。革命战争年代,这里是苏南、苏中、淮南三大敌后抗日根据地之间一个独特的战略区域。在革命战争年代,这里有著名的管山村、倪山村、春塘村、攻不破的革命的红色堡垒其林村,这里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现在的颜春村(原来的春塘村)就有一个四处闻名的革命烈士陵园,烈士陵园里面纪念碑上“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鲜红如血,仿佛烈士们心中熊熊燃烧的赤子之心,在周围郁郁葱葱的苍松翠柏的衬托下显得更加触动人心。据了解,2004年,颜春村村委会将散落在村里的八位烈士墓进行了集中搬迁,修建革命烈士陵园,供亲人和村民祭奠瞻仰。去年,陵园又从颜巷自然村迁入两位烈士墓,目前,颜春村的这座革命烈士陵园里共有十位先烈长眠于此。革命烈士陵园里墓碑上镌刻的十个名字,似乎在诉说着曾经发生在颜春村这片土地上,那一个个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如今,在这绿意葱葱的故土,他们将相伴而眠,共同见证村庄的变迁,他们的故事也将在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
茅斐如烈士就出生于原前艾的春塘村,茅斐如,原名金章。祖父为前清秀才。1918年出生于丹阳前艾春塘村一个书香门第家庭。他在弟妹三人中居长,胞弟茅锦元先于兄长参加抗日队伍,后在1948年9月的高邮临泽战斗中光荣献身。茅斐如的父亲茅震是塾师出身,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曾在国民革命军里任职;后来参加抗日自卫团,也遭到汪伪特务的杀害,一门皆是英烈。
1937年冬天,丹阳沦陷前夕,管文蔚等在家乡倪山村率先组织抗日自卫团,高举起抗日救国的大旗。1938年春天,丹北地区各乡村抗日自卫团迅猛发展,管文蔚联络各地自卫团,成立了丹阳抗日自卫总团,并在戎梅马村祠堂举办了首期抗日自卫团干部训练班。茅斐如参加了训练班,系统地学习了政治理论和军事知识。结业后,他回到家乡担任春塘自卫团团长,组织村民防匪防盗,保卫家乡。
1939年,茅斐如毅然参加了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队伍,转战在丹北抗日游击根据地。日伪在苏南东路地区“清乡”时,茅斐如奉组织之命回乡坚持斗争。虽然,当时环境恶劣,茅斐如的妻子谈镜清深明大义仍然坚决支持丈夫抗日斗争工作,令茅斐如十分感动,更加坚定了抗日的信念,在险恶的环境中继续坚持斗争。1942年底,日伪军继东路“清乡”后,对丹北地区开始实行以军事“清乡”为支柱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清乡总体战”。精简后的山南县抗日武装,后扩建为警卫营,对外称县大队,茅斐如任大队长。根据日伪的清剿动向,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保存和壮大自己。
1944年秋,山南县委、县政府为配合主力部队作战,方便中共党政机关和部队交通往来,决定拔除孔家桥伪军据点。孔家桥俗称孔家洋桥,是京沪线上的一座铁路桥,位于丹阳车站和新丰车站之间,是南北交通的重要通道。敌人在此设立据点,派了一个伪军排驻守。山南县委书记康迪、县长王鹏决定,利用农历十月初五(11月20日)丹阳集日的机会,智取这个伪军据点。行动由王鹏县长负责指挥,他挑选了八九人组成精干的短枪突击队,由茅斐如和巢全堂率领,分别乔装打扮成赶集的群众,在靠近敌人据点时,茅斐如等人沉着应付,并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动作,夺取了孔家桥据点,一枪未发,将伪军排长以下20多人悉数俘获,同时缴获步枪20余支、手枪1支、手榴弹30余枚、子弹千余发、电话机1部。
1944年12月6日,敌人对山南县实行全面大“扫荡”。县委、县政府领导决定立即行动,通过访仙桥镇东南的太平桥,跳出包围圈,在丹阳、武进交界地区隐蔽起来,以避敌锋芒。
由茅斐如负责率队沿顾家村通向太平桥水沟方向向南突围。行进中,茅斐如猛然发现,如果沿这条水沟继续前进,越往前走越靠近敌人驻地。此时与敌人驻地相距只有100多公尺,情况十分危急。他当机立断,只身从水沟里窜上开阔田野,向太平桥方向猛冲过去,以吸引敌人的注意力,掩护部队突围。敌人发现目标,即用机枪猛烈扫射。茅斐如跑出不到半里路,即被敌人的子弹射中,倒在了血泊中……
此时,茅斐如的女儿茅玲花才刚刚出生100天左右,还浑然不懂事。
长大之后茅玲花听妈妈介绍讲,父亲身上有七处重伤,眼睛、鼻子、 耳朵、都没有了 ,妈妈去看了还不相信,后来从父亲当时穿的鞋子才得到证实,确认是茅斐如同志。茅玲花虽然从来没见过父亲和叔叔,但每当有人提起他俩的英勇事迹,她内心就会激起强烈的崇敬之情,而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她也时刻以英雄精神勉励自己、教育晚辈。每年的清明节,茅玲花都会前往颜春村的烈士陵园去祭拜自己的父亲茅斐如烈士,她也希望现在的青少年都能学习烈士不屈不挠、英勇无畏的革命斗争精神,他们是丹阳人民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英雄,更是激励丹阳儿女前行的强大力量和精神丰碑。我们要以培养革命意识、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为目标,勿忘国耻,感受老一辈革命家、领导人的饱满的革命热情,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以更高的工作激情投入到现实工作当中,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奉献自己的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