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怯就像一层窗户纸,捅破了,就知道它并不是铁板一块。
儿子在5岁之前一直很腼腆,其实,说白了就是羞怯,和陌生的同龄在一起很拘谨。有一次,在餐馆吃饭,见临桌的小哥哥玩陀螺,很想过去一起玩,可就是不敢去。他推我,想让我去请求小哥哥带他一起玩。我觉得这是一个锻炼他主动社交的好机会,鼓励他自己和小哥哥说明心意。他扭扭捏捏,有点想去,又怕被拒绝,多次鼓励,最终都没敢开口。我很理解他,孩子也爱面子,怕被社交拒绝。事实上,被同龄人社交排斥对孩子来说确实是一个灾难性事件。
人的性格形形色色,有开朗的,也有内向的;有坚强的,也有懦弱的;有大方的,也有羞怯的。本质上说,性格没有好坏之分,谁也不能保证某种性格的人就一定能获得成功。所有的事物都有利弊两面。理,确实是这个理。可是,当今社会,外向型的性格似乎更能够在社交中博得青睐,获得机会的概率也更高些。因此,家长们都认为孩子还是开朗、大方些好,将内向、羞怯当成了性格上的缺陷。我也不能免俗,的确,大方的孩子更显得自信,收放自如的自信是一种优秀品质。
儿子偏偏这么内向、羞怯,该怎么办呢?我思来想去,觉得还是他见的事面少了。生活中,我经常带他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同事结婚,只要我被邀请,必然会带上他。婚宴上有舞台互动,一般会邀请小朋友上台。每次都鼓励他上台,他害怕,可又想获得那些小礼品,常常犹豫不决。后来,看其他小朋友拿到了心仪的礼物,也有点按捺不住,最后在其他小朋友的带动之下,终于鼓足勇气上了一次台,并获得了一个漂亮的毛绒玩具,开心地一蹦一跳。有了这次的成功体验,他似乎发现,主动的社交并不一定会被别人拒绝。
在外面餐馆用餐时,我每次都故意忘拿调羹,忘拿吸管,忘拿纸巾……就是想让他去做这些事,让他主动地和陌生的餐厅工作人员沟通,拿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刚开始,总打退堂鼓。有一次,一个服务的阿姨看出了他的纠结,热情地把纸巾交到他手上。真的要感谢这位善解人意阿姨,让儿子认识到:即使是素未谋面的陌生人,也会彼此互帮互助。餐后他又请这位阿姨拿来了打包袋。看来,他又向前迈出了一步。
二年级开学后,老师让孩子们看央视的《开学第一天》,要求每个孩子在班级群里谈一下小体会。刷屏开始了,大部分都是家长代为“体会”,即使是孩子说的,也比较简单,应付的成分比较多。我鼓励儿子用五十秒的即兴演讲把真心话说出来。他不同意,说太得瑟了。我说:“没有偿试过,怎么就确定别人会认为你得瑟?我看你是怕讲不好。”他不服气:“讲就讲,有什么大不了的。”第一次,有点前言不搭后语。第二次,口头禅“然后”太多。经过一翻酝酿,第三次终于发出去了,感觉也挺好。他忐忑地看着群里的动静,惴惴不安,像是屏幕会突然裂开似的。家长们陆续点赞,有的赞叹:太厉害,怪自家孩子不重视,还带上一个捂嘴笑的表情。一会儿,教语文的班主任发了一个夸张的大拇指表情包,还配了一行字:你真棒!儿子看了,开心的扑进我怀里:“爸爸,你太好了。”
现在的儿子,感觉自信心有点爆棚,多少让我觉得真有点“得瑟”了。去上海参加夏令营,第一个冲上台抢话筒发言;班里竞选体育委员,“慷慨陈词”,把竞争对手全PK掉了;军事夏令营里选排长,他在竞选之前就和许多营员“打了招呼”,顺利当选。
我想,这孩子是不是有点过了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