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陈俊钦《黑羊效应》
身为黑羊效应中的“旁观者”,不管你清不清楚自己的角色,在黑羊效应开始的瞬间,只要你没来得及逃掉,而你又刚好站在恰当的地方,那么你这个“旁观者”就当定了。
你清楚也罢,不清楚也罢,情愿也好,不情愿也好,你必须扮演这个角色。
也许,在内心深处,你根本不想充当这个角色,但是,哪一只“黑羊”是自告奋勇想当“黑羊”的?又有哪一位“屠夫”是生来就想当“屠夫”的?你有你的苦衷,他有他的无奈。
从客观方面来说,当时你在场,对吧?你认识“黑羊”,对吧?“屠夫”们的一举一动,你都看在眼里,对吧?虽然你搞不清楚“屠夫”们为什么要围攻“黑羊”,但你肯定知道有过这样的事情。
你可能想帮“黑羊”解除困局(也许达不到困局的程度,而你只是想说清楚什么),就算那丝“念头”只是一闪而过,那确实是有过的,对吧?
你也许会辩解说:“当时,我只是一个念头闪过,但我从来没告诉过任何人啊!”
很抱歉,就是那个“念头”——当你一动念,这世界的平衡就因你而改变了。
不管你变得比较话多或者变得比较沉默,不管你多说了一句话或者少说了一句话,你这些举动通过一连串的心理效应(不只是黑羊效应)和一连串的自然机制,影响力会越来越强。
于是,你再也没办法只当个旁观者,而必须当个参与者不可。
如果你是“黑羊”的家人、亲戚、朋友或长辈,你可能已经听够了“黑羊”向你倾诉的一肚子苦水;
如果你是黑羊效应现场的局外人,你可能开始反问自己:“为什么我要听这么多不愉快的故事?承担这么多的情绪?”
如果你没问,你的亲戚朋友也会替你发问:“你到底是他的什么人?为什么这段日子以来你说来说去全是他?你到底是欠了他多少钱?还是中了他的邪?”
这样一来,你可能依然想帮助那头可怜的“黑羊”,也可能再也不想参与这场闹剧。
然而,你的身体根本不理会你的想法,身体就是会照它自己的意思去做。就算你的大脑通过理性分析,在前一天晚上找出了一万种 “不要再去管闲事的好处”给你的身体知道,当第二天上班后,你会惊讶地发现你还是不由自主地瞟向不该看的方向,你的耳朵还是专注地听着不该听的对话。
事实上,这种“置身其中,却又宛若与己无关”的心态,正是所谓“旁观者”的特征。如果有人能站在一个非常遥远的地方来观察“黑羊”“屠夫群”和“白羊”,就会发现这三种人根本就是同样的一个小黑点。
把距离渐新拉近,虽然越来越能分辨出这三种人的不同,但他们还是受同样的黑羊效应影响下的人们,唯一的差别大概就是角色、关系与心态各有不同。如果我们将这三种人分析如下,就会看出黑羊效应的三种化身——刚好由“黑羊”“屠夫群”和“白羊”来扮演:
黑羊
承受团体内因为陌生而产生的巨大焦虑时,用主动讨好的行为试图解决彼此间的尴尬与紧张,却始终无法得到答案。甚至诱发其他人形成所谓的“屠夫群”,并使得“屠夫群”通过集体攻击“黑羊”来建立团体的稳定。然而,不管是任何一方,都没人能真正清楚自己行为的动机与意义。
屠夫群
在承受同样的团体内焦虑下,先是有人误解了“黑羊”的善意表现,而后因为面子问题,死不认错。很快其他人发现并加入这个“误解”的行列,可以凝聚共识,有效消除团体内的陌生感和巨大的焦虑。因此,“屠夫群体”越来越壮大。
白羊
与前两类人一样,置身于相同的团体当中。可以推论得知团体的状况,他们也能感受到那股强大的焦虑,但因为不知道如何解决,却也无法弃之不理,因而处在严重的认知失调当中。
于是,他们让自己开启许多心理防卫机制,让自己免于遭到罪恶感、无助感、内在良知的谴责。
被牵连的旁观者,其实都想问同样的问题:“我到底跟这个事件有什么关系?撇开道德与良善,谁赢谁输,对我到底有什么好处?”
PS:在黑羊效应的闹剧中,没有一个人是赢家,没有一个人需要被“牺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