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七点,与儿子两人一起吃饭,席间对话如下:
我:吃完晚饭后,给你爷爷打个电话。
儿子:为什么要打?你怎么不打?
我:没有为什么,我经常打(说实话,我不是经常打)。
儿子:说什么?有什么好聊的?
我:问爷爷好,向爷爷如实禀报你的学习情况,让爷爷安心。
插语:起初,他有些抵触,不情不愿地打。下面是我潜移默化地做他的思想工作。对话继续:
我:你在外,我和你爸是不是牵肠挂肚,时不时就想关注你的动态?
假如你以后在外,是不是也很少给父母打电话?
儿子:那倒不会。
我:这就对了,换位思考一下,你爷爷是不是也很想你,想念爸爸,妈妈?何况我们那么久没回去了!
你爷爷一个人,忙忙碌碌,还挺孤单的。
儿子:不语,似有所感悟。
插语:晚饭后,他先洗了几个碗碟,后看书。
我吃饭慢,在他后面。之后我进了厨房洗我自己的碗筷。
他要了我的手机,很自觉很自然地给爷爷拨打电话。
简单说几句,如上所言。而后把手机递给了我。
我也是问候他老人家好,嘱咐不要太劳累,吃好,照顾好自己。
感言:其实,小孩爷爷一个人生活得很好,他干劲十足。虽然婆婆走了,他却没有一点懈怠,无论是身体劳动 ,还是精神气儿。
反而是作为小辈的我们,很少能为他做些什么。
就像打电话这么小的事儿,我们都少为。
疫情前,我家先生是每隔两周必回去一次。随着管控的加剧,有两个月没回了。
让小孩打电话,主要是想培育他内心感恩善良的种子。
小事不作为,不常为,时间久了,就成惯性了。再想改变,已经很难,甚至还会“养虎为患”。
孩子的问题,说到底就是父母的问题。所以,想要让其成人成才,先从小事抓起。
小事不小,不能任其自由散漫而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