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二十好几,回首过去,更多的是当年的积累,积累的知识(用进废退),积累的好朋友(天下无不散宴席),积累的学历(毕业后就再也没增长)。有时候回想一下,积累的效率并不高,甚至有时在浪费青春,好像看了场电影,散场后留下的只有回忆,回忆并不是不重要,而且每个人都有,但就是不能积累什么,改变什么。犹如听过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
其实面对无奈时,我们心里的声音是:听过很多道理,理所当然的过好这一生。
说一生显得有点早,换个角度是:现状。
那么,现状其实是过往的积累。
积累分为长期和短期。显然,短期积累并没变化很多,甚至对大局没有影响(天上掉馅饼除外)。
长期积累才可以产生足够多的变化。从量变到质变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里加了长时间这个维度!
你去健身房锻炼,想急于求成,第一次就连够一个星期的量,锻炼结束后的第二天,你可能会腿脚酸痛。但是,身体却可能没有明显变强壮。这就是积累的时间太短。
也许某些人去健身房就不是想长期锻炼,而是头脑发热,表现一下自己,到健身房打卡,拍照发朋友圈,获得关注,这是典型的表现型人格。但这跟锻炼有个锤子关系,并没有真正意义的改变,都是浮云。
积累有时候是不明显的,没有即时反馈,也就没有即时奖励,因此难以坚持。这跟游戏里的直观可见的积累(比如经验积累)不一样,而且游戏设计者隔一定的时间就会放大招,给玩家奖励,大脑会释放多巴胺,使人“爽”。这感觉使人趋之若鹜。
要持续一件事,如果没有奖励(有时候甚至是希望),人们很难看到未来,所以难坚持下去。这时候,得设置回馈机制,适时奖励。
其实现在的公司绩效奖励机制也是这样设置的,小王苦逼工作一段时间,搬砖搬到累了,月末来个季度奖,刺激了一下,银行存款多了,心里“爽”了,下个月继续批灰。又干了一到两个月,身心疲惫,这时候,恰好是五一劳动节,老板发个过节费,小王又打了鸡血,继续在工地打滚。周而复始,你不断地为公司添砖加瓦,建造“摩天大楼”。
上面的例子是从公司组织的角度出发,从个人的角度,给自己设置奖励机制,又或者给自己希望,才是本文的重点。
我从三方面出发,给你梳理一下:
第一,开始做时一定要暗暗给自己许下承诺:现状是过往的积累,多做有积累的事,自己可以做到。
第二,朝正确方向认真做,并且跟周围有共同爱好的人分享。比方说,写作这件事,我写完就会发到群里,得到小伙伴的评论和反馈(奖励机制),有则改之 无则加勉。
第三,把这件事当作生活中的一个习惯。我们都是有惯性思维的,有时候甚至是肌肉记忆,科学家实验表明,不断重复15次以上,基本上可以开始养成一个习惯。习惯写作一段时间后,就会发现自己跟那些没写的人不一样了,有时候是一种自豪的感觉,恰恰是这种感觉释放了大脑的多巴胺,给了自己一个奖励。感觉真爽。
不说了,我要开始健身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