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球产品究竟靠什么赚钱?雪球是零和游戏吗?雪球和投资者之间到底是分享还是博弈?从雪球产品可能的几种结果,慢慢拆解这一个个谜团。
雪球结构一般挂钩一个指数或个股(中证500、中证1000),依据其涨跌情况进行收益判断,设置上下两个收益率边界(敲出价和敲入价),敲出价一般为起初价的110%左右(比如上涨5%),敲入价一般为期初价格的70%左右(比如下跌25%),合约期一般为2年,票息年化15%。
根据雪球产品挂钩的股指期权,投资人面临的无非下表中的五种结果(收益由高至低排列),其中的发生概率为某自媒体根据2005年-2022年中证500的指数评测,在这18年间的任意时点买入,假设敲出线是上涨3%敲入线是下跌25%所得的三类结果的大致发生概率。
从投资者角度是看空波动率,从券商角度是看多波动率,本质上是一个对赌协议,但这个赌约好像不是简单的二者博弈,不是零和游戏。
投资者决策取决于对指数振幅的判断,买入后基本看命,靠运气赌输赢;券商除了赌指数波动外,更多的得靠自己的投资能力,用投资者的资金买指数,逢低加仓,逢高抛售,临近敲入点满仓,临近敲出点空仓,累计波动收益,盈亏水平主要取决于指数投资的超额收益。
从输赢角度分析,对赌双方可能面临以下四种结果:
1、双赢:未敲入,投资者获得票息规定的年化收益,券商的累计波动收益大于支付给投资者的票息收益,另外,券商还赚取管理费。
2、投资者赚券商亏:第一种情况下,券商的累计波动收益小于支付给投资者的票息,券商需倒贴两者差额。
3、双亏:敲入,投资者亏损指数跌幅,券商的波动收益大概率也亏损,如果券商的亏损大于投资者,券商损失两者差额。
4、投资者亏券商赚:第三种情况下,券商的波动收益小于投资者的亏损,券商赚得两者差额。
无论哪种结果,这场赌约的规则设计者是券商,而个人与机构交易一定存在信息和能力上的不对等,深入研究就会发现,雪球产品设计对投资者极度不友好,投资人与券商的不对等主要表现在下面几点:
1、观察日:以对标中证500的雪球为例,投资人只有23个观察日,也就是说投资人两年内只有23次赢面机会,但雪球产品每个交易日都是其观察日,总共大约有500多个观察日。
2、流动性:投资者只能持有到期,中间不可赎回,但券商拿到的投资款可自由操作,无流动性限制。在投资上,牺牲流动性,一定程度上就是牺牲了资产的安全性。
3、对挂钩资产的研判能力:投资者靠直觉和经验,券商有专业的投研团队和科技手段预测(量化、建模等),从这一点上,投资者在起跑线就输了。
4、风险和收益:投资者的收益上限为票息,下限为指数跌幅(如果杠杆买入则无下限),券商的收益无上限,下限永远低于投资者,永远有一笔固定收益的管理费。
不少专业人士提出,雪球就是一个割韭菜的工具,设计之初就是坑。牛市的时候,券商第一时间以很小的代价,通过敲出提前结束产品,在市场继续上涨后,吃掉后面的收益;熊市的时候把风险转嫁给投资人。
说实话,但凡后面有庄家的金融资产,风险和收益不对称或许就是一种天然属性。这类产品在全球范围的产品规模还在扩大,自然有它的道理,如果不是贪念过大,网传的汤总也不至于全部亏光,不加杠杆,雪球最差的结果也仅仅是跟着指数共进退,上了杠杆,跌幅超过安全线被平仓,完全是某些人的贪欲所致,跟这个产品本身没一毛钱关系。
摧毁你的不是雪球产品,理性客观的看人看事,永远独立思考,自己的雪球一定能越滚越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