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摔跤吧爸爸》后,阿米尔汗又一力作,不愧印度国宝级影帝之名。与去年《摔爸》的相比,有诸多类似之处,评论高下就毫无意义了。两部电影都反应了一个问题,女权问题。
仿佛这个问题最沸沸扬扬的是上个世纪后期,至今大部分女性都时候自由、开放的。电影中表现的印度女性地位低下的现象,在如今的中国,至少大部分城市乡镇也绝少见到(是否言过其实还有待查证)。中国义务教育的推广,以及自古以来的学习传统,女性在中国的社会地位甚至被有些网友认为过高了。
电影中的主角是一位十五岁的印度少女--尹希亚,她刚刚结束旅行正在回家的途中,火车中她迷人的嗓音迷倒了疲惫的旅客,也使我们这些观众沉醉。车站接她的女人,一身印度服装,眼戴墨镜,显得十分时尚,然而随着女孩的质问,原来,她被丈夫家暴了。开头的欢乐至此而终。
尹希亚有音乐梦想,想当一名歌星,可是她的父亲却绝不会同意,他只希望他的女儿如传统印度妇女一样,接受父母的安排结婚生子。尹希亚的母亲,毫无疑问是个伟大的,她知道女儿的梦想,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无条件的爱护她,支持她。可同样,她是懦弱的,她没有文化,没有经济来源,只能依靠丈夫,一旦女儿的要求超过限制,她只能苦苦劝告其放弃。但她也是可爱的,她不会毫无节制的保留,她聪明,会想各种办法帮助女儿完成愿望。
电影对于气氛的渲染十分到位,父亲每一出场就让人倍感压抑,基于先前已猜到的家暴,时刻都害怕他动手。很可惜,尹希亚参加歌手比赛的愿望没能实现,尹母自责不已,买来笔记本电脑,帮助尹希亚在YouTube上发歌唱视频。这里,尹希亚等待观看和点赞的时候到她看到观看量破万时的兴奋,不难看出,这孩子耐性和脾性并不好。也许是强大父亲的压迫和母亲的纵容之下,面对母亲时尹希亚往往更容易生气。而后她对待喜欢她的钦腾的态度,也是一样。现在很多孩子都有这样的问题,易怒,暴躁,毫无耐性。得庆幸,尹希亚有才华有天赋,有主见有想法,还有懂得欣赏并愿意栽培和帮助她的伯乐。
面对难得的甚至可能是唯一的机会,她毫不犹豫的选择冒着旷课的风险抓住它。她自信,胆大,初生牛犊,敢于指出备受争议的音乐前辈的过错。为了一搏,她请求对方为自己换曲,又一次一唱成名。
可惜,天不遂人愿,尹父已经决定带着全家移民阿拉伯。尹父是整个家庭的经济来源和生存依靠,没人敢反驳他,这一次,尹希亚可谓勃然大怒,她希望母亲同意离婚,得到的确实拒绝。
其实,尹希亚的自主能力和控制欲是比较强的,也许音乐才能源于同样爱音乐的母亲,已到十五岁的她,性格上不免还是受到父亲的影响。对于母亲的决定,年少的她十分不解,愤怒,口不择言。或许对于备受父亲宠爱的弟弟她还是嫉妒着的,竟然想留下弟弟只和母亲走。尹母痛苦的说:“难道让他成为你爸爸那样的人吗?”可事实上,女儿的性格已经初露端倪了。很多被家暴的女人最后几乎麻木了,甚至心想等吧,等孩子大了,有家了,丈夫老了,一切都会好的。可惜言传身教的影响是多么巨大,当她看到孩子也暴力相向的,可能是三代人的绝望了。
而后尹希亚得知,原来母亲并不是那么懦弱胆小,至少在生她的时候,拼死也要保住她,可能母亲一生中唯一一次反抗就是赋予了自己生命。原来一向被自己嫌弃的弟弟有一颗温暖的心,尽管被姐姐误会也要粘贴好已经摔得四分五裂的电脑。还有什么不满足呢?于是她决定放弃梦想。
电影还是有套路的,所以得观众都咋在期待尹母的爆发,机场里丈夫对自己和女儿的梦想不屑一顾。她可能想到了,这一去,女儿就和自己一样了,她的眼睛再也不会发亮了,她的歌声再也不会出现了,梦想成了空想,成了绝望。幡然醒悟,有什么呢?与其这样不如就彻底了断。那一瞬间后顾之忧什么的都被抛弃,只剩下离婚,为了孩子,也为了自己。
整个影片,包括最后,尹希亚对母亲的深情告白都赚足了观众的眼泪。可惜没带纸。
为人父母,以身作则,要爱护和培养孩子的兴趣。为人子女,需体谅和关怀父母。已经过了容易暴躁的青春期了,成年人展现出成年人的的智商。(乱入)
很欣赏尹希亚身上的那种自信,坚定,勇敢。尤其是迫切改变命运的勇敢,带着一股青春少年人的冲动,不顾一切,天真烂漫,区区二十来岁却仿佛已经老得看尽世态,可其实只是自己目光短浅,胸无大志,带着所谓的过来人的眼光看那些潮气蓬勃的孩子,真是可怕。每次看到尹希亚批评母亲就想看到不懂事的自己说关心自己的父母,面对他们总是缺乏耐心,他们只是不懂科技,不太跟得上潮流,人家现在微信不也玩的挺好的,想哭又想笑,笑自己,真傻。
而有时候,孩子甚至更勇敢,更纯粹,随着年纪的增长,想要寻回这份纯真已是困难,更遑论不仅没有意识还高高在上。
至于成年人,不论是男人还是女人,尤其是女人,拥有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放弃了自己的人命运才会肆无忌惮毫不留情的碾压。
PS:说给刚刚被自己感动一脸的自己。看了那么多电影却是第一次写影评,像流水账一样,随意打字,没纠结什么主题,想到什么写什么。毫无逻辑顺序,这样子用文字发泄一番,畅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