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儿时的年味|凝望年味与变迁

儿时的年味|凝望年味与变迁

作者: 乂已生辉 | 来源:发表于2019-01-10 18:56 被阅读0次
    儿时的年味|凝望年味与变迁

    俗话说:“冬至大于年",过了冬至,年就一步一步的近了。年既是一个记时单位,更是一个人人可以触摸和感受的节日,氛围中张张笑脸洋溢着幸福和爱,那红彤彤的喜庆,抒写着千百年来人们对幸福的追求和期盼。进入腊月,孩子们总勾着指头盘算着,期盼着,大人们,也放下一年的辛劳和奔忙,看着公分本上记的密密麻麻满心欢喜,心里犹如蜜浸,掐算着,今年这个年有得过了,那种滋味总在年关逼近时,心里亮敞,亮敞的……

    如今物阜民安,生活便利,人们购买的方式和欲望也发生了改变,许多孩子对年的到来再没有那种渴望和喜悦,完全没有当初我们小时候对年的期盼。

    过了冬至,年就越来越近,打开记忆的闸门,顷刻间,年如一头猛兽,随着岁月的印记,吞噬而来……

    过了冬至节气,天一天天更冷,这个时节,也正是酿酒和腌制腊肉的时节。八十年代初,国家刚经过动荡,物资和金钱比较匮乏,而农村也刚经历过一场分田到户的改革,农民虽没有多余的钱腌制腊肉,但改革开放的春风如火如荼的吹,农民面对即将到来的新年,也醉倒在酒缸里,家家户户或多或少的酿几缸酒,或谷酒,或米酒,唯有心醉才够满足此刻的心情。"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要说客至,其实还早,只是年关将至,人的心情也变得美好起来……

    对于文化生活,人们渐渐从温饱中走出来,而精神追求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眼,真正感受和享受的文化大餐一春晚也是从那个时候深入人心,难忘今宵和故乡的云,一夜间吹遍乡村大地。而那时的我们还不知电视为何物,偶有的一次送电影下乡,或送戏下乡成为我们童年不可磨灭的印记,临近傍晚,由于是冬日,大家早早吃过饭,你搬椅子,我拿凳子,为的是争先恐后抢个好位置,其实离开映还早,孩子们只是想通过灯光的照射下看见自己的一个影子和电影里走出来的人为什么不一样,那屏幕后面究竟藏了多少个人,深思着戏和电影的区别,为了公平和博老年人的开心,电影结束后的几天,地方戏也会登台亮相,对于咿咿呀呀的唱腔,我们看个名字就结束了,大了才读懂了鲁迅先生对社戏的描述和赞美。酿过酒,看过戏,年味就越来越重了,年越来越近,心里也不安起来,总想着老师交待的寒假作业和作文……关于过年的场景和画面,谁知道直到过完年那篇作文都在推敲中没有下文。

    儿时的年味|凝望年味与变迁來自網络 儿时的年味|凝望年味与变迁南丰傩戏

    进入腊月,人都变得懒散起来,看着年关将至,母亲拿出平常自己收种的棉花,心灵手巧的照着鞋样为自己的儿女纳上几双干层底棉鞋,剩余的棉花,再上街扯几块布,请个当地裁缝,做个几件棉衣、棉裤,那时因为家乡没有通上电,更没有空调,看着儿女们穿在身上,父母亲心里暧暖的,说到请裁缝,现在并不多见,但对于八十年代的人来说家中或多或少都请过几次,这也直接反应你家在当地的生活水准,所以每逢年关,裁缝总是落不着家,几家欢喜几家愁,没请到的不免有情绪说:“裁缝是只狗,六月抱着火炉走,”这虽是句骂人的玩笑话,但在没通上电的年月,六月天还要用炭火来熨烫衣服,你说这职业操守高么?

    儿时的年味|凝望年味与变迁图片来自网络

    家乡有句这样的俗语:"祭过灶王爷,天天都西年!"从腊月二十三点灶王灯算起,直至元宵,都算在过年!年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习俗,更是一种文化和愿景,不管有钱没钱,中国人都要回家过年。

    在家乡过年是隆重而传统的节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北宋王安石创作的这首七言绝句无遗不是对家乡新年新气象的歌颂和赞美。进入腊月,家乡人每家每户几乎都会置办年货,除了购买鱼肉烟酒以及年画、春联等。熬糖、酿酒、杀猪、顺鸡顺鸭、干塘捉鱼、晒样肠、咸鱼、咸肉还要炒米花、炒花生,打麻子,做灌芯糖,米花糕和糖酥豆子,吃的应有尽有,似乎年到就要撑破肚,更有讨个吉利……年年有余,忙过了吃的还忙穿衣和桨洗,二十四扫尘,晒床洗过衣被准备过个崭新的年!是希望也是盼望,寒冬数九,但脸上总扬着笑,似乎一年之中的不易和劳累都在涮洗之中得到了解脱和宽慰。

    儿时的年味|凝望年味与变迁来自网络

    盼着,望着,盼望着,腊月二十五就到了,小年夜。小年是典型的孩子过的年。这一天,母亲都会为孩子们准备几个拿手好菜,或中午或晚上,但看大人的时间,因为这一天女婿要给岳父母送年,祝福二老年年岁岁不老,快乐似孩童。听到父亲的鞭炮响,孩子们迅速坐上方,一年里孩子们今天最大。“过小年啰,妹子,吃鱼吃肉",听着奶奶牙齿漏风的开场白,大家面面相觑,似乎奶奶提醒着什么过年的禁忌,原来大家坐“爬"了。(六个人一桌,上、下各一人左右各二人,过年忌)过了中午,鞭炮声此起彼伏,似乎要驱赶走一年的不快和黯然,听的我们心里痒痒的,于是看看风卷残云的饭桌,等待的心,犹如“过年”一样漫长,长辈们没下桌,我们又怎么能破坏这期待了一年的舌尖聚会呢?“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人都有年少,我们的这点小心眼,又怎能逃过父母的察觉,看着父母离去,我们如离弦的箭朝门外奔去,在那个年代,那个时节下,能够捡到一兜鞭炮那心里的多美,连晚上做梦都在念叨,一个,二个,数着数着似乎看见鞭炮炸响,自己的阴谋诡计也得逞,炸得新人娘子鸡飞狗跳,怒目圆瞪,有气不敢“骂"。(当地一种风俗,正月初一,新娶媳妇必须向全族人拜年,为了不失气氛,小孩可以拿鞭炮炸,新人却不能骂,只能躲)

    过了小年,大年的脚步也更近了,父亲每天奔忙于街市和家之间,缺什么买什么,母亲忙着顺鸡顺鸭和割年肉,而年少的我们或跟着父亲溜达于街市,或找三五发小打铜板,跳房,一年之中或许这个时间最无虑,因为大人乐得忙过年做准备,只有到了吃饭时间才出来吆喝一声,回来吃饭啰!

    就在这吃饭和睡觉间过着日子,年,终于盼来了,清晨,父亲带着鞭炮和打过的草纸,拎着母亲早已收拾好的鸡、鱼、肉以及香火走向堂屋的祖宗,虔诚的祭拜着,似乎告诉先人,年来了,孩子们又大了一岁,你们都看着,保佑全家平安幸福。母亲忙着做年夜饭,并且在父亲祭祀前已经偷偷给先人盛上,以求来年风调雨顺。看着时间已过半晌,母亲早已备好汤米和楼梯,贴春联啰,春联有上下联,别贴反了,父亲在一旁说道,对于我们只能是打打下手,端个盆,当一切准备妥当,年味就随着母亲的菜香弥漫开来,过年了,过年了,听着鞭炮响起,硫磺味迅速涌进屋子,似乎在辞旧迎新中挤进门的新气象,而这时爷爷奶奶把早已换好的新票子用红纸包好递给我们,心中充满了关爱和希望。

    儿时的年味|凝望年味与变迁来自网络

    正月陪陪客,二月没米吃,在那个年代,上要交粮,下要养娘,生活自然抓襟见肘,爷爷和父辈总能应付过去,冬日里早上总弥漫着红薯和米粥的香气,那种日子既平淡而又恬静,家和万事兴,快乐是一种境界,幸福更是一种追求。然而不知何时起年也变了样子,年关越近,心却总茫茫然,再也没有当初的渴望和喜悦。

    年是一次南来北往的迁徒,更是治愈家庭伤痛的一剂良药,留守一年年子女的期盼,家中父母妻儿的呼唤,以及情感交流的驿站,我不联络,不是不想你,而是抱着砖头无法拥抱爱,年是国人的记忆和快乐音符,然而有许多人却崇洋媚外,年的习俗和味道在慢慢变淡,有其内因和外因,中国人在选择做一条龙,还是做一条虫的时候,应该有自己的文化阵地,千万不要让年变成一种文化的忧伤。

    年味变淡主要还是没有仪式感和对生活来源缺乏敬畏之心,所以不知情何所起,文化需要传承和发扬,就像我们面对佛,总是心生敬畏,所以才求得平和与安宁,有了仪式感,自然就会有幸福感,其间的感受是生活唯累过方知闲,唯苦过方知甜,年文化脱离背景,终将是一句泛泛而谈的读白,这或许就是大家常拾起儿时年味美好的原因吧!

    儿时的年味|凝望年味与变迁

    #羽西X简书红蕴新生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儿时的年味|凝望年味与变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snbrqtx.html